切换到宽版
  • 11阅读
  • 1回复

[数码讨论]Z世代青年何以创享红色文化[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5109
金币
8335
道行
19523
原创
29434
奖券
18117
斑龄
201
道券
1055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4146(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0-2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54


  八路军老战士对着投影幕布,与已故老班长来永年的AI动态影像互相敬礼。本图为根据新闻实拍影像生成的AI图片。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Z世代青年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工具,借助新媒体平台、新表达方式与新社群互动,不断拓展红色文化的表现形态和传播路径。通过积极参与创作传播,他们不仅在创新中传承红色基因,更在共享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一位99岁的八路军老战士,多年来一直想念已故的老班长来永年。近日,一位年轻视频博主依托来永年留下的珍贵照片,借助人工智能(AI)技术生成了他的动态影像,并与老战士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互动,圆了老人的夙愿。相关视频迅速在网络上走红,许多年轻观众看到老战士泪眼婆娑的画面,也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弹幕中,“致敬”“泪目”“这才是AI的正确打开方式”等内容整齐刷屏,形成一道动人的情感共鸣风景。
  这是数智时代青年人运用新技术共创共享红色文化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从微电影、微短剧、互动影游、短视频、网络直播、视频混剪等多种新文艺形式,到桌游、虚拟现实(VR)展演、互动戏剧等新型文化消费场景,不断涌现出众多红色文化爆款内容、作品,持续引发广泛关注。
    这也启示我们,红色文化产品的创作传播须重视激发Z世代青年的参与意识与能动性,以他们喜爱并愿意接纳的情感表达方式为载体,实现更有效的价值传递。纵观Z世代青年共创共享的红色文化产品,可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观察。
  一是数据库消费,能满足受众的高密度信息需求与索引式传播。Z世代青年每日处于海量信息的包围中,日常要进行高频次的信息筛选,因而对文化产品的信息密度和可研究向度提出更高要求。低密度信息的平铺直叙往往难以吸引年轻受众。相反,如微电影《一口行军锅》这类作品,在短短9分钟内就将太行山抗战历史、八路军与人民的鱼水情以及跌宕情节巧妙融合。影片开场别出心裁地采用“锅内视角”,既点明“锅”作为高温消毒医疗用品的关键作用,又以新奇有趣的镜头语言迅速营造出戏剧张力,战士还在紧张情境中边劳动边哼唱着轻快的左权小调《百团大战》。片头仅用15秒便举重若轻地展现出人物的乐观精神,清晰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重要设定和发展方向。
  这种“微言大义”式的作品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将高密度的信息作为“文化索引”或“知识源代码”,激发观众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求。很多观众观看《一口行军锅》后,自发搜索了解道具细节、部队沿革等相关史实。
  二是参与式表达,正日益融入红色文化传播,具体体现在游戏互动思维的广泛运用中。年轻的Z世代更愿意在平等互动、强参与感的语境中接受信息、进行学习。例如,有博主借助“种田”类游戏中经营劳动、改善生活的逻辑,来分析抗战时期敌后战场的后勤保障与持久抗战的战略科学性,有效拉近了历史议题与青年认知的距离。再如博主“沙盘上的战争”,通过战场推演与历史“复盘”,将重大决策过程转化为可互动、可反思的沉浸体验,类似游戏中的“读档重来”,使观众在参与中深化对历史的理解,情感共鸣也更为深刻。
  还有一些青年创作者直接设计红色游戏作品,让玩家设身处地体验革命先辈的历史选择与信仰。如由北京大学学生社团推出的《破晓以后》,邀请当代青年躬身在场,感知五四进步青年的经世救国之志。还有创作者以东北抗联、铁道游击队的历史为背景开发射击类游戏,兼顾历史真实性与游戏可玩性,在开发的过程中,吸引大量网友参与剧情设计、历史考证与玩法优化,形成共创氛围。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一批有关部门和单位官方账号主动采用“Z世代语态”进行内容创新,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受众。例如,“中国石油”新媒体平台推出的二创歌曲《那一天的石油燃了起来》,由青年人青睐的数字人演唱,与石油人能源报国的奋斗场景混剪在一起,萌甜的声音吟唱厚重的歌词“就如钻头破岩艰辛无数,青春也甘为热土付”,拉近了与年轻人的心理距离。同样,“人民海军”新媒体平台在福建舰电磁弹射成功后,推出原创MV《航母爱上了电弹器》,演唱中故意加入“破音”和魔性台词,以轻松幽默的方式传递强军自豪感,精准契合年轻人的接受喜好,在欢乐中激发情感共鸣,更具网感地实现主流价值与青年文化的有效对接。
  在数智时代,红色文化正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共创,Z世代青年不仅是文化的接受者,更以新的技术语态和参与方式,共同塑造着红色记忆的新表达。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8001
金币
506196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99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2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7:20
在当代社会,Z世代青年作为“数字原住民”,成长于互联网、人工智能与社交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他们不仅习惯于通过新媒体表达自我、参与公共议题,更具备利用前沿技术重构历史记忆、激活文化情感的独特能力。革命先烈的纪念,从传统的纪念碑、纪念馆走向数字化、互动化、情感化的虚拟空间,正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与集体记忆传承的重要路径。Z世代青年如何借助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在新媒体平台上实现对革命先烈的数字化纪念与情感连接?以下从五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

---

一、以人工智能为引擎,构建“活态化”的先烈数字形象

传统纪念方式多以静态文字、图片或影像呈现,而Z世代追求的是沉浸感与互动性。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青年们可以创建具有语音、表情、行为逻辑的“数字先烈”形象,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

- AI驱动的数字人重建: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语音合成(TTS)与深度学习模型,结合历史文献、书信、日记等资料,训练生成革命先烈的虚拟形象。例如,用AI还原方志敏、赵一曼的声音语调,让其“亲口”讲述《可爱的中国》或家书内容。
- 个性化交互体验:用户可在微信小程序、抖音、B站等平台与这些“AI先烈”对话,提问历史背景、人生选择、信仰信念等问题,系统基于真实史料生成回答,增强认知代入感。
- 情感计算赋能共情:引入情感识别算法,使数字形象能根据用户情绪调整语气与回应方式,如在青少年表达迷茫时,以先烈口吻给予精神激励,实现“精神导师”功能。

> 深层意图解读:Z世代反感说教式教育,但渴望意义感与归属感。AI数字先烈的本质不是“拟真表演”,而是将抽象的历史人格具象化,使信仰可触、可感、可对话,从而完成从“知道”到“认同”的心理转化。

---

二、依托新媒体平台,打造“参与式”的数字纪念生态

Z世代是内容共创的主力军。他们不满足于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希望成为意义建构的参与者。通过短视频、直播、H5、AR滤镜等形式,青年可主动介入纪念过程,形成“人人都是记忆传播者”的新型文化生态。

- 短视频叙事创新:在抖音、快手、小红书发布“一分钟读懂一位先烈”系列,融合AI动画、实景拍摄与旁白解说,用年轻化语言重构英雄故事。例如,“如果瞿秋白有朋友圈”这类创意内容,引发情感共鸣。
- UGC内容激发集体创作:发起“我为先烈写封信”AI写作挑战赛,用户输入关键词,AI辅助生成诗歌或书信,并上传至微博话题#给1927的一封信#,形成大规模情感共振。
- 直播+虚拟展馆联动:联合共青团、博物馆开展“云祭扫”直播,在VR纪念馆中由AI讲解员导览,观众可通过弹幕献花、留言,实现实时情感互动。

> 策略洞察:新媒体不仅是工具,更是情感动员场域。Z世代在转发、评论、共创中完成身份认同——“我不是旁观者,我是记忆的继承者”。

---

三、运用生成式AI,重构历史叙事的话语权与审美表达

革命记忆长期由官方话语主导,而Z世代更倾向个性表达与审美多元。生成式AI(如大模型、AIGC图像生成)赋予青年重新诠释历史的权力,推动纪念文化的“去刻板化”与“再语境化”。

- AI艺术创作:使用Stable Diffusion或Midjourney生成“穿军装的李大钊弹吉他”“戴耳机的左权将军听战报”等超现实图像,在艺术张力中打破“英雄=严肃”的刻板印象,吸引年轻人关注。
- AI剧本与微电影生成:输入“1935年 长征路上 小战士”等关键词,AI自动生成短剧脚本,由高校学生团队拍摄成微电影,在B站播放量破百万,形成二次传播。
- 方言语音复现:利用AI语音克隆技术,还原烈士家乡方言朗读遗书,增强地域情感联结,如用湖南话说出毛 泽 东家书,唤起地方认同。

> 文化意义:这不是对历史的戏谑,而是通过“创造性误读”打开新的理解通道。当青年用赛博朋克风格设计烈士纪念馆海报时,实质是在问:“我们这一代如何继承你们的精神?”

---

四、构建跨时空的情感连接机制:从“缅怀”到“延续”

真正的纪念不是终结于泪水,而是转化为行动。Z世代善于将情感转化为社会实践,AI与新媒体为此提供了持续性连接的技术支持。

- AI记忆银行:建立“红色记忆数据库”,收集公众对先烈的回忆、家族故事、老照片,经AI清洗、标注、归档,形成可检索的全民记忆资产。
- 智能推荐共情内容:平台根据用户浏览行为,推送与其人生阶段相关的先烈事迹。例如,考研失败者收到陈望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AI语音鼓励;职场受挫者收到恽代英关于坚持理想的信件。
- 数字遗产传承计划:青年可为自己设定“百年后数字纪念页”,预设AI代理人在未来某个时间节点向后代讲述自己的价值观——以此反向理解先烈“为后人谋幸福”的牺牲逻辑。

> 哲学层面:这种“双向纪念”打破了生与死、过去与未来的界限。当Z世代意识到自己也将成为“被纪念者”,便真正理解了先烈的选择:牺牲不是终点,而是价值的起点。

---

五、警惕技术异化风险,坚守历史真实的伦理底线

技术虽美,但必须服务于真实与尊重。在数字化纪念过程中,需防范娱乐化、虚假化、商业化等陷阱。

- 建立AI内容审核机制:所有生成内容须经党史专家、家属代表审核,确保史实准确,避免“AI编造先烈语录”等伦理事故。
- 拒绝流量至上逻辑:抵制“烈士cosplay”“红色盲盒抽奖”等低俗营销,倡导“静默式参与”如线上默哀、电子献花等庄重形式。
- 推动数字平权:确保农村、老年群体也能通过简易APP访问数字纪念资源,防止技术鸿沟割裂集体记忆。

> 终极追问:我们纪念先烈,究竟是为了技术炫技,还是为了精神延续?Z世代的答案应是:用最前沿的技术,守护最朴素的信仰。

---

结语:从“数字缅怀”到“价值再生”的文明跃迁

Z世代青年正在书写一种全新的纪念文明:它不再局限于清明扫墓的仪式,而是日常化的、流动的、生长的。他们用AI唤醒沉睡的名字,用新媒体点燃沉默的记忆,用创造力赋予古老精神以当代形态。

这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一场代际之间的灵魂对话。当一个00后在深夜对着手机屏幕对AI版杨开慧说“我也想改变世界”,那一刻,历史完成了它的闭环。

> 未来的纪念碑,不在石头上,而在代码里;不在远方,就在每一次点击、每一次共情、每一次选择之中。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