坯房插件家是众建筑(People’s Architecture Office, PAO)为景德镇传统坯房建筑更新设计的一项创新性城市更新项目。该项目通过预制化模块系统介入传统建筑,实现了对坯房复杂屋面的改造与再利用,体现了在历史语境中进行现代适应性转化的设计智慧。以下是该系统如何实现对坯房复杂屋面改造与利用的五个核心策略与实现路径:
---
一、基于传统屋面结构的精准测绘与模块适配
景德镇坯房多为传统木构架与瓦屋面结构,屋面形式复杂、坡度变化多样。众建筑首先通过3D扫描、结构测绘与现场调研,对典型坯房的屋面几何形态进行数字化建模。
- 模块化设计逻辑:根据屋面坡度、排水方向、檐口高度等参数,设计出可组合的预制模块系统,确保模块与传统屋面之间实现无缝嵌合。
- 标准化与定制化结合:在模块标准化基础上,针对不同房屋的屋面差异进行微调,实现“一屋一模块”的定制化适配。
这一策略不仅尊重了传统建筑的原真性,也为后续功能植入提供了结构基础。
---
二、轻型预制模块的介入与结构增层
项目采用轻型钢结构与复合材料作为主要建造材料,通过预制模块系统实现对屋面的加建与改造。
- 非侵入式安装:模块通过卡扣、悬挂或轻质支撑等方式与原有屋面结构连接,避免破坏原有结构。
- 空间扩展与功能提升:在不改变原有立面的前提下,屋面被重新定义为可使用的空间载体,如观景平台、小型工作室、通风采光口等。
- 热工性能优化:模块内置保温层与遮阳系统,提升建筑的节能性能,改善传统坯房冬冷夏热的问题。
这种“插件”式的介入方式,使得原本封闭、单一的屋面成为开放、多功能的空间节点。
---
三、屋面功能的多样化植入与空间激活
坯房插件家不仅关注物理形态的改造,更注重功能的植入与空间使用的激活。
- 采光与通风重构:部分模块设计为可开启的天窗或通风罩,引入自然光与空气流动,改善室内环境质量。
- 生活空间的延伸:屋面被改造成小型露台、阅读角、晾晒区等功能空间,拓展了居住者的使用边界。
- 文化与社区功能融合:在部分项目中,屋面模块被设计为社区共享空间,促进邻里交流,提升城市微更新的公共性。
通过这些功能植入,原本被忽视的屋面成为连接人与空间、传统与现代的新载体。
---
四、对传统材料与工艺的尊重与转译
尽管采用现代预制技术,项目仍注重对传统材质与建造工艺的回应与转译。
- 材料呼应:模块表面采用与传统瓦片相近的纹理或颜色处理,使其在视觉上与原有建筑协调统一。
- 工艺融合:部分构件在工厂预制后,仍需在现场进行手工修整,保留手工建造的温度与地方特色。
- 文化符号的再诠释:屋面形态中融入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元素,如弧形屋脊、镂空图案等,体现地域文化认同。
这种“新旧共生”的策略,使得改造不仅在技术上可行,在文化与美学上也具有深层意义。
---
五、可持续性与可复制性的系统思维
该项目不仅是一次单体建筑改造,更是一套可推广的城市更新系统。
- 可拆卸与可迁移设计:模块系统具有可拆卸性,便于维护、更换或迁移到其他坯房项目中,提升系统的灵活性。
- 低碳建造与资源循环:采用轻质材料与工厂预制,减少现场施工污染,符合绿色建筑理念。
- 社区参与与共建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鼓励居民参与决策与建造,增强居民对更新项目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这一系统思维使得坯房插件家不仅适用于景德镇,也为其他传统街区的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
总结
坯房插件家通过精准测绘、轻型预制、功能植入、文化转译与系统思维五大策略,成功实现了对景德镇传统坯房复杂屋面的现代化改造与再利用。它不仅回应了传统建筑更新中的技术难题,更在空间、功能与文化层面上实现了多重突破,为当代城市更新提供了一种兼具美学、功能与可持续性的创新路径。这种“插件式更新”的理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适用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微更新与活化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