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阅读
  • 1回复

[转帖]中年改命最高明的方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4974
金币
329088
道行
2004
原创
2411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949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0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29

研究表明,人生的幸福感是一条U形曲线。

20多岁时幸福感最高,那时乾坤未定,即使困难重重,也会觉得未来充满希望。

30-40岁时幸福感开始下滑,50岁左右到达人生最低点;

那时人到中年,面对事业家庭的一系列问题,逐渐力不从心,充满沮丧。

大概在53岁以后,人的幸福感又会逐渐回升,那时觉得一切都看开了、习惯了。

这么看来,中年的低谷是个躲不开的劫,不如直接躺平,直到与自己和解的那一天。

可有人想告诉你,不可以。

因为人生所有的低谷,都有可能是新的爆发点。

所以别懈怠,你一定能找到更好的活法。

想要告诉你这个道理的人,就是曾国藩。

在《战安庆》中,作者周䘵丰用曾国藩的中年起伏告诉我们:

每个人的中年,都需要一场“突围”。

这或许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又或许是一场与生活的较量。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重新认识自己,去塑造一个更有质量的人生。

人到中年,改命最高明的方法,其实也就这两个字:“突围”。

四十三岁以前的曾国藩,已算得上是成功人士,可四十三岁以后的曾国藩,又变得什么都不是。

那一年,他在长沙协办团练,先是得罪了绿营的协副将清德、鲍起豹,继而又得罪了整个湖南官场。

不久后,这位皇命在身、能专折奏事的左堂大人,差点被闹事的绿营兵打死,同僚们袖手旁观看他笑话,不得已,他只能远走他乡,另谋出路。

你可能要问,作为一名出色的理学家,曾国藩就不会反省一下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吗?

其实他不是没反思,只不过反思的结果,往往都是别人的错。

作家和菜头曾说,人生难得有一套自己对世事的认知,可一旦有了之后又过分依赖,失去了灵活与开放。

曾国藩就是这种情况,年过四十的他,被朱程理学熏陶多年,只觉得自己天理在手,别人都应“屈己从我”。

平时他就表现得高人一等,碰壁之后又用“君子小人”这一套去反思,不但不得要领,反而加深了他对同僚的成见,对自我的执着。

和菜头说,这种心态闭合带来的刚愎自用,算是人生路上很容易感染的一种心理疾病。

即使博学如曾国藩,也未能幸免。

所以,反思要有效,心态放开很重要。

人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心态是最开放的,无论面对什么观点,都能以包容的心态去倾听、接纳。

等年纪渐长,被自己的经验所困,就失去了接纳的耐心,变得喜欢下判断。

他说的不对,他水平不行。

你不懂,你得听我说。

可能你的经验之谈,在他人眼中不过是随处可见的“大路货”,可能你每次气壮山河的打断,都是别人讨厌、疏远你的理由。

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多学学大文豪苏东坡,不同流派、不同阶层的人物,他都愿意结交一二,对新鲜的事物,他也愿意尝试一番。

正是因为这样的年轻心态,让他到哪都能交上朋友,混个风生水起。

人到中年,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开放和有弹性的心。

时刻提醒自己,也许我是错的,然后用欢喜心去改变、去兼容,去找到更多的可能。

太平天国稍一消停,四十六岁的曾国藩就被咸丰皇帝撵回了老家。

出湘三载,苦战不休,得到的却是上司的猜忌、同僚的中伤,曾国藩真是想死的心都有。

一开始,他尽情发泄心中的苦闷,写信骂同僚,与家中子弟吵架,骂够了就在老家屋前静坐。

这段时间,他远离是非,又重新研读“老庄”,才得以用局外人的身份看待这段职场生涯。

以前他觉得湖南巡抚骆秉章无能,但骆秉章不仅把湖南财政收入提高了三四倍,还练出了四五万精兵支援各地。

他埋怨同僚处处掣肘,但他离开后,剩下的湘军统领如鱼得水,并没有受到排挤。

可见,不是别人一无是处,而是自己骄傲自负。

一旦有了这个觉悟,以后为人处世,他总是先找自己的不足。

对清高好名之人恭维之,对退让琐屑之人安抚之,对有能力的后辈又鼎力扶持之;

不仅全力支持学生李鸿章组建淮军,还把“战安庆”的主要功劳让给了下属胡林翼。

知乎上有一个浏览量超过100万的问题:

#为什么人到30岁,渐渐发现身边的人都比自己厉害,他们各有千秋,而我自己却像个傻白甜一样活着?#

其中点赞量最高的回答是:

你能发现身边的人都比你厉害,说明你很容易看到他人的优点,这有利于你向他人学习。

同时,也请看到自己的优点,哪怕是自我评价的“傻白甜”,在我看来,换成“心思纯净”更为妥当。

人到中年,对待自己和他人,都应该学着客观一些。

既不妄自菲薄,也别揪着别人的短处不放。

毕竟自己能力有限,毕竟人人都有优点。

所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把自己融入其中,才是减小阻力的最佳方法。

在曾国藩悟道涅槃,变得圆通之前,他对外要应付强敌,对内要应付同僚的掣肘,心中经常一片狼藉。

之所以能跌跌撞撞挺过来,没有半道“撂挑子”,除了老板咸丰比较给力,还得益于他“当下不杂,未来不迎、过往不恋”的心态。

被绿营军官围攻后,他知道自己在长沙待不下去,但培养湘军这件事一刻不能停止。

所以他积极寻找破局之法,最后决定往偏远的衡州继续练兵,昔日的战友部下纷纷指责他刚愎自用,不愿与他一同前往。

如果他是一个瞻前顾后的人,一想到独自打开局面的艰难,就会望而却步。

但曾国藩一旦决定做某件事,就会制订计划,按部就班,蛮横地把干扰因素拒之门外,所以他能迅速地另起炉灶,重新开始。

《功夫熊猫》中有段经典台词:

昨天是段历史,明天是个谜团,今天才是上天赐予的礼物,所以,像珍惜礼物一样珍惜今天。

我们都知道当下的重要性,为什么迟迟开展不了行动呢?

因为内耗太大,想得太多。

豆瓣用户@散装吉利丁发现一个规律,懒人和勤快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思维方式。

比如洗衣服,懒人会觉得有很多步骤,先把衣服放进去,再放洗衣液,再按洗衣机的开始键,再晾晒,很麻烦。

但勤快的人会觉得很省事,把衣服往洗衣机里一丢,再一晒就好了。

总而言之,就是勤快的人认为很多事情是顺手能做的,很轻松,常见的想法是,“就差这么一点,那就把它做完吧。”

而懒惰的人常见的想法是,“太麻烦、太费时间,以后再做吧。”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想象中的困难吓到了,这时候应该像@散装吉利丁所说的那样,把步骤想简单一点,告诉自己,这一步没有这么难。

有人说,这个时代,“能量管理”和“时间管理”一样重要。

你要在关键时刻坐得住、跟得上,还不怕被干扰。

你还要把握节奏、不断前行。

这是功夫,得练。

曾国藩曾说过,善于下棋的人,在局势不利于自己时,除了想要如何活下来,还要想如何破局而出,反败为胜。

1861年,曾国藩与劲敌陈玉成的巅峰对决在安庆展开,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不容有失的战役。

恰在这时,英法军队攻下天津,北京告急。

咸丰皇帝急调湘军名将鲍超北上勤王。

如果这时曾国藩领旨让鲍超离去,这一战,湘军必输无疑。

怎么办?

曾国藩一番思想斗争后,最终选择北上勤王,但也奏请由自己和胡林翼带队,鲍超留在安庆战场。

这时他想的是,如果败局已定,那么就要争取少输一点,留一个未来翻盘的机会。

曾国藩这一辈子,吃的败仗不少,也寻死觅活过几回。

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回血快,不管是输是赢,永远接受事实,并在眼下这一刻开始积极地自救。

有一个回答很朴实,却很触动我:

普通家庭,目前负债百万,房、车都抵押了,每天骑电动车往返4、5个小时上下班、拼命挣钱,一点一滴地还债,如果你觉得自己很难,可以看看我。

生活中,永远有比自己更艰难的人,但他们都没放弃自救,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放弃呢?

人到中年,就像行至人生的最低点,曾国藩也在这个位置徘徊过很长时间。

以他的经验来说,这里最大的危险,不在于打击和意外,而在于它的懈怠。

年轻时你对自己要求高,别人给你的评价好,你常常有进步的感觉,很幸福。

等到了中年,你就会松懈下来,因为难题太多了,也没人对你有更高的期望了,于是开始混日子,变成了他人眼中的中年油腻。

可正如冯唐所言,人只活这一次,总要有一些可以歌颂的时光吧。

放开心态,别懈怠。

虽然身体和精力不如从前,但能放下一些成见。

不再轻易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不再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世界里,把握自己的节奏、不断前行,勇敢地去拓展视野。

这又是一个更有火候的境界、更有质量的人生。

点个

,与朋友们共勉。

作者 | 许清欢来源:帆书樊登讲书(ID:readingclub_btfx)

主播 |亚楠,电台主播。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4974
金币
329088
道行
2004
原创
2411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949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0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5:29
这段文字深入探讨了人生的幸福感与年龄之间的关系,并以曾国藩的中年经历为例,阐述了中年危机和自我突围的重要性。以下是对这段文字的总结和要点提炼:

1. 幸福感的U形曲线:
   - 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随年龄呈现U形变化,20多岁时幸福感最高,30-40岁开始下降,50岁左右达到最低点,53岁后逐渐回升。

2. 中年危机:
   - 中年时期,人们面对事业和家庭的挑战,可能会感到力不从心和沮丧,这是一个普遍的人生低谷。

3. 曾国藩的中年突围:
   - 曾国藩在43岁后遭遇职业和人际关系的挑战,通过反思和改变,他实现了自我突围,重新塑造了有质量的人生。

4. 心态的重要性:
   - 保持开放和有弹性的心态对中年人至关重要,应时刻提醒自己可能犯错,并以欢喜心去改变和兼容。

5. 学习和接纳:
   - 年轻时心态最开放,应保持这种心态,学习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新鲜事物。

6. 客观对待自己和他人:
   - 中年时应客观看待自己和他人,不妄自菲薄,也不揪着别人的短处不放。

7. 当下的力量:
   - 曾国藩强调“当下不杂,未来不迎、过往不恋”的心态,活在当下并积极行动。

8. 能量管理:
   - 在关键时刻保持专注和能量,把握节奏,不断前行。

9. 面对困难的态度:
   - 即使在困境中,也要积极自救,接受事实,并在当前开始积极改变。

10. 中年的懈怠与危险:
    - 中年最大的危险在于懈怠,应放开心态,不轻易被外界诱惑所动摇,勇敢拓展视野。

这段文字不仅是对幸福感变化的描述,也是对中年人如何面对生活挑战、如何实现自我超越的深刻启示。通过曾国藩的故事和现代生活实例,它鼓励人们在中年时期保持积极态度,不断学习和成长,以实现更丰富、更有质量的人生。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