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一到盛夏,高温像开了挂一样往上涨,热得人恨不得把自己塞进冰箱里凉快凉快。可就在大家忙着吃冰棍、吹空调的时候, 高血压患者的“危险指数”也在悄悄飙升。

张文宏院士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再热,也别把命凉了!”他特别提醒高血压人群, 记住“5做3忌”,命比天气更重要。
李大爷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家住重庆,今年68岁,患高血压十多年。前几天中午溜出去买菜,想着“就十分钟的事,不带伞不戴帽子也没啥”。结果刚走到菜市场门口就两眼一黑,直挺挺晕倒在地。送到医院抢救后,医生说是中暑引发血压骤升,幸亏送得及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别以为这是个例,数据摆在这儿,谁看了都得皱眉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全国高血压患者已突破2.8亿,每年因高血压并发症死亡的人数高达240万,高温天更是“高血压危机”的放大镜。 热一分,危险多十分。
为啥一热,血压问题就“躁动”起来了?原因其实不复杂。高温天血管扩张,出汗多,体液和电解质流失快,血压看似下降,实则波动更大。一旦脱水、心率加快,再加上情绪烦躁,就像给血压按了加速键。不少人还误以为夏天血压低了,擅自减药,结果换来的是救护车的警笛声。

所以张文宏院士的“5做3忌”,不是吓唬人,是救命的家训。“5做”分别是: 定时测压、补水有度、避暑有方、饮食清淡、规律作息。“3忌”是:忌酒、忌暴晒、忌情绪激动。这些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门学问,关键在于“坚持”二字。
说到测血压,很多人都犯了懒。“我这两天挺精神的,应该没事”,这是最常听到的借口。可血压不像感冒,不打喷嚏不流鼻涕,它悄无声息地潜伏着,等你发现时,往往已经晚了。 每天早晚各测一次,数据才是最诚实的“天气预报”。

喝水也讲究“姿势”。有人喜欢一次性灌个水壶,觉得“补得快”。可这样容易增加心脏负担,特别是老年人。正确的方式是少量多次,一口一口喝,像给身体“滴灌”。特别是在出汗多、活动量大的时候,别让身体“缺水断电”。
避暑这事儿,不能光靠空调和风扇。室内温度控制在26℃左右最合适,冷得过头反而容易感冒,引发血压波动。出门一定戴帽子、撑伞、穿浅色衣服,尽量选择清晨或傍晚活动。 别把自己当“铁人”,中暑不讲道理,它只认时机。

吃饭更是重中之重。一口咸菜配三碗饭的年代早该过去了,但不少人仍然“嘴上说减盐,筷子却夹咸鱼”。高血压的饮食原则很简单——咸的少吃,绿的多来,肉别贪,杂粮常上桌。尤其到了夏天,肠胃功能本就弱,吃得清淡点,身体也更轻松。
作息乱,血压先乱。天气一热,很多人喜欢熬夜吹空调、刷手机。长此以往,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会让血压“夜里上天”。 规律作息,不是老气横秋的说教,而是最便宜的“保命药”。

再说“3忌”,这三样其实不少人天天在干。喝酒这事儿,很多人总觉得“一杯红酒养生”,可高血压患者喝酒就像玩火,哪怕是一小口,也可能点燃血管的“炸药包”。 哪怕是朋友聚会,也请把“酒”换成“水”,健康更值得庆祝。
暴晒,简直就是给血压“使绊子”。尤其是中午十一点到下午三点,太阳像个火炉,晒得人头皮发麻。高血压患者这个点出门,无异于“挑战极限”。 能不出就不出,实在要出,做好“全副武装”。
情绪激动,堪比高血压的“加油站”。一生气,血压飙升;一激动,心跳加快。记得有个阿姨为了抢菜市场最后一条鲫鱼,一口气飙了五分钟脏话,结果回家血压飙到180,吓得儿子差点报警。 情绪稳定,是对心血管最好的保护伞。

高血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掉以轻心。它就像个“沉默杀手”,不吵不闹,却在你最放松的时候伸出黑手。夏天高温,是它最活跃的时候,稍不留神,就可能演变成脑出血、心梗、中风这些“硬茬”。
很多人觉得自己年轻,血压不高,没必要那么小心。可你知道吗?中国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已超过27%,青年人群也在快速上升。长期熬夜、饮食重口、压力大,都是“慢性炸药”。年轻不是护身符,预防要趁早。
道理谁都懂,可做到才是真本事。说到底,高血压管理不是打仗,不需要你英勇赴死,而是像养花一样,慢慢浇水、细心呵护。张文宏院士说得对:“管理血压,其实就是管理自己的人生节奏。”

高温天,“命”和“面子”,你只能选一个。有些人觉得带帽子、撑伞“太娘”,不喝冰可乐“太憋屈”,不吃烧烤“不像人”。可在血压面前,这些“面子工程”全是浮云, 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李大爷出院后,每天按时吃药、测压、喝水、散步,连麻将都戒了。他说:“命都差点没了,才知道以前有多糊涂。”他现在成了街坊邻里的“健康宣传员”,见谁都劝一句:“热天别硬撑,血压这个东西,真不认人。”
夏天的热,是自然的;血压的高,是人为的。我们不能控制天气,但我们可以管好自己。 记住那八个字:“五做三忌,命比天大。”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2.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高血压防治指南》
3.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数据
4. 张文宏《公众健康与慢病管理访谈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