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阅读
  • 1回复

[疾病预防]医生研究发现:长期体内有血栓的人,身体早早给了你3个暗示[1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0689
金币
296909
道行
2004
原创
2405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74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2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8小时前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5-07-22) —

“你这不是单纯下肢不舒服, 考虑是血栓问题,要抓紧处理。”这是心内科主任在看完一位病人的检查报告后,说的第一句话,带着一种不容拖延的肯定语气。

血栓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它的形成是缓慢而长期的过程,很多人以为血栓是突发事件,实际上它早在身体里潜伏了很久,只不过没引起注意。

真正危险的不是血栓突然堵住某条动脉,而是那些日积月累的细微变化, 一点一点改变了血液的流动节奏、黏稠程度、血管内膜的完整性。

血栓不会大喊大叫,它只会通过非常细微的信号来试探一个人对身体的敏感程度。

有一个表现很多人都有,却没把它当回事, 那就是下肢间歇性酸胀,有的人早上起床还好好的,一走路就觉得小腿酸胀,有点紧,有时候还麻。

有的人坐得久了腿发沉,不想动。一旦改变姿势或站一会,感觉又好像缓解了,这种状态反复出现,几乎是最早的血栓暗示信号。

不是简单的肌肉疲劳,也不是骨关节退化问题,而是血液流动受限,下肢静脉或深部血管里可能已经开始形成小范围血栓, 或者局部血流减慢,引发组织供氧不足。

刚开始的时候,组织代偿能力还可以,所以不至于出大问题,可一旦某天这个代偿破裂了,比如天气变冷、血压突然升高、某个血管收缩过猛,问题就会立刻浮出水面。

特别是那些长时间久坐、不爱走动、上了年纪的人,更容易被这个问题盯上,不是走路酸胀就等于动脉堵塞,但经常性的酸胀 ,一定要提高警惕。

血管内壁在这种状态下已经开始有变化,炎症反应、血小板聚集、血液高凝状态,这三条线已经在运行,只是它们在等待一个契机——一个能让血流彻底中断的点。

第二个更容易被忽略的信号 ,是不明原因的咳嗽和胸闷,有些人明明没感冒,也没发烧,却总感觉胸口压着东西,说不清是哪里不舒服,也没办法准确指明哪个点疼。

咳嗽不剧烈,但断断续续,特别在活动后更明显。这种情况很可能是肺部微小血管已经存在血栓,形成肺栓塞的早期表现。

不是大面积堵塞,而是局部栓子在影响肺部气体交换 ,肺部的毛细血管分布极其密集。

只要有一点小问题,身体就会给出信号,只是多数人都拿这种“轻微不适”当做气短或老化,不往深处想。

如果持续一段时间后, 连睡觉都感觉胸闷气短,不能平躺,晚上容易惊醒,就得当回事了,这不是心脏病发作的节奏,是肺循环系统在发出抗议。

肺栓塞并不是只有在剧烈栓塞时才危险,小面积、慢性反复发作的肺血栓,才是拖垮心肺功能的真正元凶。

它不像急性心梗那样剧烈, 却能悄无声息地改变整个呼吸系统的动态,让肺功能一天天滑坡,到某天突然承受不住,连抢救时间都不给。

还有一个让人最意外的提示信号,是皮肤温度的不对称,有些人穿一样的衣服,活动量也差不多,可就是某条腿或某只手明显比另一边冰凉。

摸上去没有湿度变化,也没有明显色差,可就是冷, 这种局部低温不是因为血管表面神经的问题,而是内层血流已经受到限制。

尤其是静脉回流不畅时,皮肤末梢的血液更新会变慢,温度自然下降。

如果碰到天气转凉,甚至可能出现短暂的紫绀或发白。很多人会以为是末梢循环差或者血虚,其实这类冷热不均是非常典型的微血栓暗示。

如果这时候去摸一下脉搏,常常还能摸得到,只不过比另一侧弱些。 这就是最容易让人放松警惕的地方。

血管并没有完全堵死,但已经处于“半阻断”状态,一旦遇上高凝状态,比如脱水、熬夜、饮酒、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就可能让这个半阻断彻底变成全封闭。

很多人以为血栓一定要靠体检或者影像学才能发现 ,但身体的反馈远比仪器快,只是很多时候太微弱,容易被当成老化或者疲劳。

其实只要对比左右两边的温度、颜色、活动时的舒适程度、静息时的不适感,就能提前察觉这些变化。

血栓是系统性病变,它不只是堵一块, 而是血液性质、血管结构、流速动态三者同时失调,只要某个局部长期异常,就不能只当作小毛病去处理。

这里还有一个容易混淆的观点需要澄清,很多人觉得身体强壮、运动多、饮食清淡,就不可能得血栓。其实这种判断本身是偏差。

血栓的生成和运动并没有绝对正相关, 过度运动反而可能引发微血管损伤,加重局部炎症。

而清淡饮食如果营养结构不合理,也会造成微量元素缺失,比如钾、镁、硒不足,会降低血管弹性,加速血小板聚集。

真正的关键在于是否保持血液流动的稳定节奏,也就是说,不是有没有运动, 而是有没有规律性的“静-动-静”交替节奏。

整天坐着不动不行,一整天不停也不行,还有人整天喝水以为能稀释血液,忽略了如果电解质摄入不足、大量水分没被肾脏吸收。

反而会稀释血钠,引发低渗状态, 让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提高,从而加剧凝血反应,不是水越多越好,而是喝得准不准。

那有一个问题也一直没被说清楚:血栓到底能不能被身体自然清除,身体有没有自带的“融栓”能力?

年轻人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纤溶酶原激活物较多, 能自然激活纤溶系统,把小血栓慢慢解掉,可一旦到了中老年阶段,纤溶系统活性大幅下降。

加上慢性疾病干扰、内皮功能障碍,清除效率几乎等于没有,更棘手的是,一些人还在吃影响纤溶功能的食物或药物,这些都会让本来就微弱的系统更早退化。

所以说,血栓这件事,真正危险的不是那一瞬间, 而是那几年默默堆积的细节,谁更早意识到身体这些“不对劲”,谁就能更早打破这个沉默的代谢循环。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长期体内有血栓的人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饶毅峰.超声引导下PTA开通内瘘血栓性闭塞失败的影响因素分析,巴楚医学,2024-06-27


1条评分金币+22
xian209 金币 +22 - 6小时前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0689
金币
296909
道行
2004
原创
2405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74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2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8小时前
关于长期体内有血栓的人的看法

血栓的形成和长期存在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因素影响的健康问题。以下是对长期体内有血栓的人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1. 慢性病管理
长期体内有血栓的人往往伴随着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会进一步加剧血栓的形成和稳定性。因此,管理好这些慢性疾病是预防和控制血栓的关键。

2. 生活方式调整
- 适度运动:保持规律性的“静-动-静”交替节奏,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卧。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 饮食调整:多喝水,以清淡、易消化、高纤维食物为主,戒烟戒酒。注意营养均衡,补充足够的微量元素,如钾、镁、硒等。
- 物理预防:如穿加压弹力袜等,可以帮助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3. 定期检查
长期体内有血栓的人需要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下肢静脉超声、心电图、血液流变学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血栓的变化和可能的并发症。

4. 药物治疗
-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等,可以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
- 溶栓药物:如尿激酶、链激酶等,可以帮助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
-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5. 心理调适
长期体内有血栓的人可能会因为疾病的影响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适当进行心理调适也是非常重要的。

6. 专业医疗咨询
由于血栓的形成和长期存在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建议患者定期咨询专业医生,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综合治疗和管理。

结论
长期体内有血栓的人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和治疗。通过慢性病管理、生活方式调整、定期检查、药物治疗、心理调适和专业医疗咨询,可以有效控制血栓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