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2阅读
  • 1回复

[保健养生]为什么有的老人早早戴上了假牙,有的却牙齿坚固呢?医生说出答案[1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610
金币
2080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28
斑龄
197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384(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1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43

一到老年,许多人开始经历一个相似的转折:牙齿变得松动、咀嚼无力、牙龈萎缩,有些人干脆选择拔掉牙齿,装上一副假牙。
另一些人却偏偏不一样,七十多岁牙口还硬,吃玉米不皱眉、啃排骨照样不费劲。

外人看着羡慕,有人归结为“天生好牙”,有人说“他肯定天天刷牙”。
但在医生眼里,这种差距背后的真正原因,其实并不是所谓的遗传或勤刷牙那么简单。
人的牙齿并非孤立存在,它是整个口腔系统中的“骨性组织”,受到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咬合习惯、免疫机制等多个系统影响。
而牙齿最终能不能挺到老,决定权往往不在牙齿本身,而在牙周支持系统。
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以为牙齿掉了是牙坏了,其实大多数牙齿是“被松动”的,而不是“被蛀掉”的。

换句话说,不是牙齿腐坏自己掉了,而是牙龈和牙槽骨撑不住它了。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牙科学院曾进行过一项口腔老化机制研究,追踪了4000多名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历时8年,研究显示牙齿脱落的首要原因是慢性牙周炎。
90%以上的牙齿缺失个体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牙龈萎缩和牙槽骨吸收。
关键点在于,这些变化并非不可避免,而是在早年完全可以通过规律干预延缓甚至阻止。
但大多数人对牙龈健康并不重视,刷牙只刷牙面,漱口靠感觉,牙线用不到一年一次,清洁盲区长期被忽略,结果就逐步演变成不可逆损伤。

一个常被误解的地方在于:牙齿清洁度和牙齿健康不完全等价。
有些人每天刷三次牙、用各种漱口水,但牙缝长期积垢、牙龈出血不断,口腔实际菌落数量仍然高。
这种高频低效清洁模式,看起来勤快,实则没有打中要害。
纽约大学牙医学院的临床观察发现,那些每日使用牙线、坚持定期洗牙的人群,牙周组织的萎缩风险比普通清洁人群低34%以上。
这个数据强调的不是“工具多”,而是“方法对”。

除了清洁方式,咀嚼模式也是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
不少老年人年轻时咬东西就习惯偏侧,一边牙咀嚼几十年,另一边几乎不动。
这种不对称的负荷会致使牙周结构失去平衡,一侧牙齿过度磨耗,牙龈受压塌陷,咬合关系错乱。
更严重的是,这种习惯一旦固化,会导致颞下颌关节功能异常,引发牙齿间隙变大、下巴酸胀、牙列紊乱等一系列问题。
这并不是什么罕见现象,而是多数中老年人经历过但没在意的小症状。

问题积攒到一定阶段后,就成了“没救了,拔掉装假牙吧”的结局。
饮食结构也是分水岭之一。现代人越来越偏好软、精、细的食物,老年人更甚。
很多人年过五十后就开始避免咀嚼坚硬食物,自觉“保护牙齿”。
但从生理机制来看,这种“保护”恰恰削弱了牙周韧带的刺激,导致牙齿失去天然支撑的锻炼机会。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一项关于饮食咀嚼强度与牙齿稳固性的研究指出,长期摄入高纤维、需充分咀嚼的食物能明显提高牙槽骨密度,延缓牙龈退缩速度。

换句话说,牙齿不是被用坏的,是被“闲坏”的。
还有一个常常被人忽略的系统因素:骨代谢。牙齿的牢固与否取决于牙槽骨,而牙槽骨为全身骨骼的一部分。
一旦进入50岁后,尤其女性进入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流失速度加快,牙槽骨也随之变薄。
这是很多中老年女性牙齿突然松动、牙缝变大的真正原因之一。
而常规牙科检查多聚焦于牙体、牙周,对于骨密度的检测和干预严重不足。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项对比研究中发现,口服钙片和维D补充者的牙齿松动发生率低于未补充组18.6%,表明骨质系统的强化对牙齿稳定有实际影响。
除了物理结构,免疫系统也深度参与牙齿的命运。
慢性口腔炎症很多时候不是外界因素引起,而是自身免疫调节异常造成的“低烈度炎症”反复。
尤其是在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类风湿、甲状腺功能异常等背景下,牙周组织更容易发生慢性渗出性炎症。

这种炎症表面上只是牙龈红肿、出血,深层实质却是破坏了牙齿与牙槽骨的连接结构。
英国伯明翰大学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血糖控制良好者的牙龈健康评分显著优于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不佳者,后者牙齿脱落风险增加27%。
这意味着,一颗牙的去留,往往不是口腔决定,而是全身代谢和免疫决定。
再说一点很多人不愿意承认的现实:定期口腔检查的缺乏,是导致牙齿早早报废的根本问题之一。
大多数人习惯于“疼了才看”,甚至是“不能吃了才拔”。而牙科医生强调的,是“早查早控”。

欧美多数国家都有年度洁牙与X光筛查机制,国内许多城市却连口腔建档都没普及。
牙齿问题是“不可逆”的,一旦牙槽骨吸收超标,哪怕牙齿没蛀也保不住,只能选择假牙、种植或者完全义齿。
总的来看,一个人年老后是否牙口还在,并不是由年龄本身决定的,也不是靠单一的刷牙频率决定的。
它是清洁方式、咀嚼习惯、饮食结构、骨代谢能力、免疫系统状态和早期干预行为的综合结果。
这些因素之间彼此影响,长期互动,形成了不同的“牙齿命运”。

最终问题不是“戴不戴假牙”,而是“能不能选择”。
当牙齿还在的时候,大多数人不觉得它重要;当牙齿没了,才发现口腔健康无法补救。
这,正是医生面对每一个装上假牙的老人时,心里最清楚却最难说出口的真相。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8576
金币
279885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33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8:51
老年人牙齿健康的秘密:多维度因素共同决定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人开始面临牙齿松动、咀嚼无力等口腔问题。有些人选择拔掉牙齿,装上假牙,而另一些人则能保持牙口硬朗,吃玉米、啃排骨都不在话下。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其实远比遗传或勤刷牙要复杂得多。

牙周支持系统的关键性

牙齿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受到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咬合习惯、免疫机制等多个系统的影响。牙齿能否挺到老,决定权往往在于牙周支持系统。慢性牙周炎是牙齿脱落的首要原因,90%以上的牙齿缺失个体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牙龈萎缩和牙槽骨吸收。这些变化在早年完全可以通过规律干预来延缓甚至阻止,但大多数人往往忽视了牙龈健康。

清洁方式的重要性

牙齿清洁度和牙齿健康并不完全等价。高频低效的清洁模式,如每天刷三次牙、用各种漱口水,但牙缝长期积垢、牙龈出血不断,并不能真正维护口腔健康。相反,那些每日使用牙线、坚持定期洗牙的人群,牙周组织的萎缩风险比普通清洁人群低34%以上。这强调了清洁方法的重要性,而非仅仅依赖工具。

咀嚼模式的影响

咀嚼模式也是影响牙齿健康的重要因素。不对称的负荷会致使牙周结构失去平衡,导致牙齿过度磨耗、牙龈受压塌陷、咬合关系错乱等问题。长期偏侧咀嚼不仅会影响牙齿健康,还可能导致颞下颌关节功能异常。

饮食结构的调整

饮食结构对牙齿健康也有显著影响。现代人越来越偏好软、精、细的食物,这种“保护”牙齿的方式反而削弱了牙周韧带的刺激,导致牙齿失去天然支撑的锻炼机会。长期摄入高纤维、需充分咀嚼的食物能明显提高牙槽骨密度,延缓牙龈退缩速度。

骨代谢与免疫系统的角色

骨代谢和免疫系统也深度参与牙齿的命运。骨质流失速度加快会导致牙槽骨变薄,增加牙齿松动的风险。同时,免疫系统异常也可能引发慢性口腔炎症,破坏牙齿与牙槽骨的连接结构。因此,维持良好的骨代谢和免疫系统状态对牙齿健康至关重要。

定期口腔检查的重要性

最后,定期口腔检查的缺乏是导致牙齿早早报废的根本问题之一。大多数人习惯于“疼了才看”,但牙科医生强调的是“早查早控”。通过定期的洁牙、X光筛查等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口腔问题,避免牙齿问题的恶化。

结语

综上所述,老年人牙齿健康的秘密并非单一因素所能决定,而是清洁方式、咀嚼习惯、饮食结构、骨代谢能力、免疫系统状态和早期干预行为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当我们全面关注并改善这些因素时,才能真正拥有健康的牙齿和口腔。因此,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重视口腔健康,为未来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