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谷粉丝 |
2025-10-27 21:54 |
“牛津大学说,高血脂不需要治疗?”不少人听到这句话时,眼睛都直了。

在大众眼中,“高血脂”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和心梗、中风这些字眼捆绑得死死的。但如果连世界顶尖的学府都“改口”了,我们是不是也该重新审视一下这件事? 这个说法背后,并不是叫人放任不管,而是指出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不是所有的“高血脂”都非得吃药。 今天我们就来掰开揉碎地讲一讲这个话题,揭开“血脂高”的真相,顺带把一些你以为对的“养生常识”一一拨开。

先说个事儿。 我有一位朋友,40出头,做生意的,平常应酬多,体检报告上“总胆固醇6.5,甘油三酯2.2,低密度脂蛋白4.1”,医生一句话:“老规矩,降脂药吃起来。”他不太信邪,回头找我问:“我没觉得难受啊,真要吃药?” 这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很多人和他一样,一看到血脂偏高,脑子里立刻跳出“动脉硬化”“心梗”“中风”这类词。但问题是,血脂高,不等于马上生病。

牛津大学2023年发布的一项长期随访研究显示,在没有其他高危因素的前提下,轻度血脂升高并不必然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也就是说,如果你除了血脂指标偏高,其他都挺好——血压正常、血糖正常、无家族史、生活习惯良好——那就不能一刀切地认定“你得治”。 这其实就是“过度治疗”的一个典型表现。

不可否认,过去几十年,大家对高血脂的恐惧,很多来自于“他汀类药物”的推广。他汀类药物,比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这些,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降脂药,确实在大量高危人群中降低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但问题在于,有些人根本不属于高危人群,却也被“统一安排”上了药。 这就像,别人感冒你吃板蓝根,你发烧他也吃板蓝根——有效成分本身但用法不对,那就是浪费,甚至可能伤身。

长期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包括肝功能异常、肌肉疼痛甚至横纹肌溶解。虽然发生率很低,但对于原本就没那么“必须吃药”的人来说,这些风险就变得不值得了。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不是反对用药,而是反对“想都不想就用药”。医学不是算术题,不是指标一超就吃药这么简单。 血脂高,有时候反而是身体在说话。

你最近是不是经常熬夜?是不是饭桌上“硬菜”不离嘴?是不是运动归运动,光买跑鞋从没穿出去?如果这些问题你都有“是”的回答,那血脂高,其实是身体的一次“善意提醒”。 而不是一纸“病理通知书”。 我们需要从“指标”思维,转向“整体”思维。光靠一个检验数值,就决定要不要治疗,是不科学的。现代医学越来越强调“个体化诊疗”,也就是说,治疗方案要因人而异,不能千人一方。

血脂本身并不是毒素,它是身体合成激素、维持细胞膜结构的必要成分。把它当成“敌人”,一味压下去,反而可能打乱身体的代谢平衡。 说白了,有没有必要吃药,关键看你是不是“高危人群”。 哪些人属于高危? · 有明确的心脑血管疾病史(心梗、中风、冠心病等) · 糖尿病患者 · 高血压合并多项代谢异常 · 有家族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 · 吸烟+久坐+肥胖+血脂高,多项叠加

这些人,如果血脂高,那就不是“提醒”了,而是“警告”。这时候吃药,是救命。 而如果你只是“体检发现轻度高血脂”,又没有其他危险因素,那就该先从生活方式入手: · 饮食要清淡:不是说不吃油,而是要吃对油。植物油适量,少吃反式脂肪。 · 控制体重:腰围比体重更重要,尤其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心血管风险就明显增加。 · 多动一动:哪怕每天快走30分钟,血脂水平都可能慢慢下降。 · 作息规律:内分泌系统的稳定,直接影响脂质代谢。 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建议,真正做到了,效果不比吃药差。

很多人一旦吃了降脂药,就打算“一辈子吃下去”,这其实是一种误区。 降脂药不是保健品,而是干预工具。 对于低危人群,如果在生活方式改变后,血脂已下降或稳定,医生会考虑逐步停药或减量。而不是“吃上就是终身”。 2024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明确指出:治疗策略应以风险评估为基础,避免一刀切式过度治疗。

这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该治的治,不该治的别吓自己”。 很多人只盯着“总胆固醇”这个指标,其实这是个大误区。 血脂四项里,真正关键的是: · 低密度脂蛋白(LDL-C):俗称“坏胆固醇”,升高风险大。 · 高密度脂蛋白(HDL-C):俗称“好胆固醇”,越高越好。 · 甘油三酯(TG):和饮食、酒精、碳水摄入关系最紧密。

如果你“总胆固醇高”,但HDL-C也高,LDL-C正常,甘油三酯不高,那就没必要太紧张。这种情况,大概率是身体代谢状态良好,只是个“表面红灯”。 一句话:先别慌,先评估。 可以通过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评估系统(China-PAR)来进行初步判断,结合年龄、性别、血压、血糖、吸烟史、血脂水平等因素,评估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低风险:优先生活方式干预。中风险:根据具体指标决定是否药物干预。高风险: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并重。

医学不是“看着吓人就治”,而是“对症下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