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有一句耐人寻味的俗语:“伴君如伴虎。”意思是说,君王心思难测,情绪多变,身边的人若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火烧身。即使你自以为做了件能讨得皇帝欢心的事,结果往往却可能带来杀身之祸。坊间流传着一个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太子朱标曾在河边失足落水,一群侍卫拼命救援。等朱元璋赶到时,情形却出人意料——那些衣冠整齐下水营救的侍卫被连升三级,而那些脱去衣服、奋不顾身救太子的侍卫却惨遭斩首。这一切看似荒诞的背后,其实与朱标的老师宋濂密切相关。

宋濂在文学史上名气不小,许多人在学生时代就背过他的《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中提到他年轻时家境贫寒,读书全凭借书、借笔,但依旧苦学不辍。宋濂的确如文中所说,自幼家贫,却从不向困境低头,立志要博览群书,学贯古今。年轻时,他的才华已远近闻名,连元顺帝都曾召他入京担任翰林编修,但宋濂以侍奉双亲为由婉拒。后来地方官王显宗也请他出山任职,他同样没有答应,可见其性情清高。

直到后来,朱元璋听从大谋士李善长的推荐,才真正认识了宋濂。与此同时被推荐的还有刘基、章溢、叶琛等人,这些人都在明初政权建立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相比之下,宋濂凭借过人的文章才学,格外得朱元璋赏识,甚至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这个称呼,放在明朝初年,分量极重。
宋濂不仅在文坛有极高地位,还被朱元璋委以重任,担任太子朱标的老师。朱元璋虽出身贫寒,但深知文化与学识的重要性。若只是农家子弟,识几个字足矣;但作为立志统一天下的雄主,他要培养的儿子不是普通人,而是未来的皇帝。因此朱标的教育,必须是最高规格,宋濂则是最佳人选。朱标本人也十分聪慧,性格仁厚,勤奋好学,与其父刚烈多疑的性格截然不同。他常被人比作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堪称仁君的典范。宋濂也因材施教,倾尽心力,希望这位储君日后能成为造福百姓的贤明之主。

朱标不仅尊师重道,对宋濂礼敬有加,甚至把他视作半个父亲。朱元璋也因太子与宋濂的关系,对这位文臣格外优待,屡次加官进爵,还让更多青年才俊拜在宋濂门下,使其成为朝廷的文坛宗师。等到宋濂年老告退时,朱元璋甚至亲自为他饯行,可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

然而,风云突变。胡惟庸案爆发后,朱元璋大开杀戒,整肃朝廷。宋濂的孙子宋慎不幸卷入其中,结果祸及家族,连宋濂与次子宋璲也被判处死刑。消息传来,太子朱标悲痛万分,急忙跪求父皇开恩。朱元璋看着儿子满怀仁心的模样,反而大为不满。他认为为人主必须心狠手辣,若一味心软,必将酿成大祸。于是他冷冷地回绝:“赦免宋濂,等你登基为帝再说吧!”朱标从大殿走出时,心灰意冷,觉得自己连老师都救不了,身为太子实在窝囊。郁结之下,他竟一时想不开,投河自尽。幸好身边的侍卫们反应迅速,拼命下水将他救起。

朱元璋得知此事,并没有感到欣慰,反而更加不悦。是马皇后出面劝说,朱元璋才勉强作出让步,将宋濂改判流放四川,而非处死。可是对于那群奋力救太子的侍卫,他却作出了极为残酷的区别对待:凡是衣冠不乱下水救援者,赏升三级;而那些急于脱去衣物、奋不顾身救人的侍卫,却悉数斩首。其用意,或许是借此告诉众人,救太子也要保持仪态与分寸,否则就是大不敬。至此,“伴君如伴虎”的真意再次得到印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