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8-28 14:04 |
现在说到二甲双胍,很多人都不陌生。这个药一直被糖尿病患者当成“口粮药”,早晚都得吃。 它的本事也确实不小,能降血糖、控体重、保护血管,就连有些没得糖尿病的人,也开始研究它是不是还能抗衰老、减肥、预防癌症。虽然这些说法有点夸张,但二甲双胍确实在血糖这方面,是块“硬通货”。

药毕竟是药,吃多了胃会不舒服,肠子有点翻江倒海的意思。有些人吃了还拉肚子,甚至肚子疼得不敢上班。 有些老年人本来就瘦,长期吃了反而觉得越来越没劲。所以很多人就会想,有没有什么天然的东西,也能像二甲双胍那样,对血糖有点帮助?要是能从日常吃的水果里找到,那就再好不过了。 还真别说,最近几年,营养学界和医学界都对一些水果做了不少研究,发现有几种水果里头的天然成分,作用还真有点像二甲双胍。它们不但能帮忙稳住血糖,还对胰岛的工作有点帮助,一点点地减轻身体的负担。

这其中,说得最多的就是桑葚、苹果和猕猴桃。 先说说桑葚。春天的时候,南方人的朋友圈里总少不了晒桑葚的。黑紫色的果子,看着不起眼,其实里面藏着不少“干货”。研究发现,桑葚里头有一种叫做1-脱氧野尻霉素的成分,听着很拗口,但它的作用有点像二甲双胍的“远房亲戚”。 它能让肝脏少制造点葡萄糖,也能让身体里的胰岛素更好地发挥作用。简单地说,就是让糖别再乱跑,也别堆在血管里头。

而且桑葚的甜味主要来自果糖,不是那种升血糖特别快的葡萄糖,吃下去之后,血糖不会像坐电梯一样一下子蹿上去。 对于餐后血糖老是飙高的人来说,桑葚还是个能稳住阵脚的小帮手。也别贪吃,吃多了照样糖高,关键是看量,像吃葡萄那样一小把就够了。 再说苹果,老百姓常说“每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这可不是光靠“说说而已”。

苹果里有一种叫做果胶的东西,它在肚子里能像海绵一样,把多余的糖分“吸”住,让它们不那么快进到血液里。这样一来,血糖升得就慢了,胰岛素的压力也就小了。 苹果皮里还有一种叫“槲皮素”的黄酮类物质,有些研究说它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这听着有点专业,但意思是: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更灵了,糖也就更容易被处理掉。 和二甲双胍比起来,槲皮素的劲儿没那么大,但每天吃苹果的人,血糖确实更稳一点,这在不少临床随访研究里都能看到。

苹果最好连皮吃,但要洗干净。有的人担心农药,其实现在国内大多数苹果种植都有标准流程,清水多洗几遍,甚至泡点小苏打水,问题不大。 说到猕猴桃,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不是维C大户嘛”,但它可不光靠维生素撑场面。 猕猴桃里有一种天然的酶,叫猕猴桃蛋白酶,它对蛋白质的消化有帮助,但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糖分的释放。有些营养学研究发现,吃猕猴桃后,血糖上升的速度比吃同等热量的香蕉、橘子都要慢。

而且猕猴桃的升糖指数本身也低,属于低GI水果,这类水果吃下去之后,血糖不会一下子飙升,像是一壶慢慢加热的水,温吞吞的,很适合那些血糖波动大、餐后容易犯困的人。 这些水果不像二甲双胍那样立竿见影,但日子久了,还是能在不知不觉中起点作用。就像是每天都在给身体打个小补丁,不大不小,但关键时候能用得上。 话说回来,水果是水果,药是药,不能混为一谈。二甲双胍是经过层层临床验证的药物,适应症、剂量、禁忌都写得明明白白。水果再好,也不能替代药物,更不能自己停药不吃,光靠吃水果来“自我治疗”。要真是那样,医生都该下岗了。

但如果在吃药的基础上,日常饮食中多加点这几样水果,换着吃,不贪嘴,也不挑食,也许对控制血糖真的能起点作用。尤其是对于那些刚查出血糖偏高、但还没到吃药地步的人来说,从水果上动动脑筋,是个不错的路子。 不过也别光盯着这三样,像蓝莓、番石榴、柚子这类水果,也有些研究在做,只是目前证据还没那么充分。选水果的时候,记住一个原则就行:不光看甜不甜,更要看它含糖的种类、升糖的速度、吃进去身体的反应。

再补一句,水果虽好,也得看时辰。早上吃,肠胃吸收得快,血糖也容易升;晚上吃,肠胃慢了,糖反而堆在肚子里。下午三四点钟,是个比较合适的时间,差不多也是咱们饿了想吃点东西的时候。 不要榨汁喝。水果一榨,纤维全没了,糖分一下子释放出来,血糖升得比坐电梯还快。你要是真的想稳血糖,那就得老老实实地嚼着吃,把它当零食,不当饮料。

有一点也得提醒,有些人一听水果能降糖,就天天吃、顿顿吃,连饭都不吃了。这样搞不但没用,反而容易造成营养不均衡。水果是辅助,不是主角,饭还是得吃,蔬菜还是得有,主食不能断。糖尿病不是靠饿出来的,而是靠平衡养出来的。 其实说到底,水果里的这些“天然二甲双胍”,不是啥神药,也不是啥“仙丹”。它们只是帮你把身体调得正常一些,让血糖别那么爱乱来。你要是把它们当成一种饮食习惯的调整,而不是治疗,那你就真的用对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