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他冒死从海外偷回一根藤蔓,救了我国千万百姓,今却被很多人遗忘 [10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无奇不有 -> 他冒死从海外偷回一根藤蔓,救了我国千万百姓,今却被很多人遗忘 [10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527801728 2025-07-13 14:26



在暮色渐浓的时刻,远望苍茫的松树,纵使风云变幻,仍能从容不迫地挺立;天生一座仙人洞,隐匿其中,峰峦叠翠,风光无穷。——毛泽 东

翻开中国的历史,朝代更替间,灾难总是时常如影随形。每逢灾年,数以万计的百姓都遭受着饥饿的折磨,因此如何有效赈灾成为了每一个皇帝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然而,许多时候,这些努力并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那么,如何解决粮食问题,尤其是饥荒困扰呢?



在封建时期,真正能够缓解粮食短缺问题的,其实是一种外来的物种——红薯。红薯究竟是何时来到中国的,它在历经了哪些波折才得以引入?让我们一同探寻这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中国是幅员辽阔的国度,拥有广泛的纬度差异和多样的气候条件,因此自然植被和作物的种类极为丰富,热带水果、温带植物等都可以在不同区域找到。然而,在封建时期,物种种类并不像今天这么多样化,许多我们如今所熟知的植物和作物,实际上都是外来引进的。例如辣椒、石榴等就是这一时期引入的典型作物。

在中国封建历史中,最具影响力的外来物种之一无疑就是红薯了。红薯不仅是种植方便、产量高的农作物,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替代主食。在贫困和饥荒的时期,红薯几乎是生存的保障。其含有丰富的淀粉和糖分,不仅可以充饥,还能成为重要的食物来源。在新中国的困难时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民众依赖红薯为生。直到今天,红薯仍然是一些地方的主食之一。



但问题来了,既然红薯如此重要,为什么在古代的灾荒时期人们没能使用它呢?难道它的味道不好吗?其实并不是,问题的根本在于红薯并非中国本土植物,而是后来才被引入的。红薯的历史充满了波折和曲折。

红薯的原产地并非中国,而是位于美洲的墨西哥和哥伦比亚地区。16世纪,红薯传入西班牙并开始广泛种植,迅速得到了西班牙王室和民众的广泛认可。可以说,西班牙的崛起,尤其是在大航海时代的迅速强盛,与红薯的引进和推广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红薯又是如何传入亚洲的呢?

西班牙在成为海上强国后,目光转向了亚洲,将吕宋(即今日的菲律宾)作为自己的殖民地。为了更好地进行贸易,红薯被引入吕宋,并在这里大量种植,确保殖民地有足够的粮食供应。由于红薯产量极高且适应吕宋的气候条件,西班牙不仅解决了殖民地的食物问题,还能够反过来为本国提供补给。

随着红薯的大规模种植,吕宋成为了一个红薯的生产和销售中心,周边地区也纷纷前来购买,红薯成了抢手的商品。这让西班牙看到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并加强了对红薯种植和贸易的管控。西班牙人意识到,尽管红薯产量巨大,但他们仍然能够通过垄断控制价格。

在这一时期,明朝的商人,特别是出生于福州的陈振龙,也对红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陈振龙和其他商人一样,早已知道吕宋的贸易繁荣,尽管明朝多次实行海禁,陈振龙等人依然不甘心束手就擒,继续参与海外贸易。直到他在吕宋看到红薯的普及,才意识到这种农作物的巨大潜力。



陈振龙对红薯的兴趣并不仅仅因为它味道甜美,而是因为他看到了它能够解决中国长期以来粮食短缺的问题。在亲眼目睹了福建大旱之后,陈振龙深知,红薯能够作为主食,且产量非常高,若能够大规模引入中国,便能有效缓解饥荒问题,甚至挽救无数人的生命。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却并不如人所愿。西班牙对红薯的管控极为严格,任何商人都无法随意带走红薯种苗,甚至连红薯藤和碎块也不允许带出。陈振龙在两次失败后,终于找到了一种巧妙的办法。



第一次,他试图用一根较小的红薯藤藏在箱子里准备带走,但这种拙劣的手段很快被发现。幸运的是,由于并非只有他一人想要带走红薯,他并未受到过重的惩罚。第二次,他将一段红薯藤藏进竹竿中,准备冒险带回明朝,但这种方法也被察觉。

经过几次失败后,陈振龙想到了一个更加高明的办法:他将红薯藤和绳子捆绑在一起,并将它们涂上淤泥,使其看起来与普通的植物藤蔓无异。这样,检查人员很难一眼识别出红薯藤的真面目。最终,这一计成功了,陈振龙带回了红薯藤,并把这种珍贵的农作物引入了明朝。

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事件,福建巡抚特地为陈振龙建立了“先薯亭”,以表彰他对国家农业的贡献。著名学者郭沫若也曾在此地写下诗篇,歌颂陈振龙的伟大事迹。



陈振龙带回的红薯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农业格局,更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红薯种植的第一年,福建遭遇了大旱,陈振龙向福建巡抚推荐红薯,并成功推动了红薯的大规模种植。短短几个月,红薯就能成熟,并能为民众提供充足的粮食。其高产和短期内的成熟周期,使红薯成为解决饥荒的关键。



更为重要的是,红薯的引入直接促进了中国人口的增长。在明朝万历年间,中国首次突破亿人,红薯作为一种能够高效养活大量人口的农作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与此同时,红薯还解放了大量的耕地,使得农民能够腾出土地来种植商业作物,如棉花和烟草。烟草成为了明朝重要的出口商品,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外汇收入。



红薯的引入,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还让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发展其他产业,比如畜牧业。红薯的叶子也可作为牲畜饲料,进一步丰富了农村的经济活动和食物种类。

红薯的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特别是在民国时期、抗日战争和建国初期,红薯仍然是许多人餐桌上的主食,尤其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红薯凭借其物美价廉的优势,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



即使今天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红薯仍然没有被遗忘。它虽然在现代社会的主食地位逐渐减弱,但作为一种储备粮食,红薯依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无论是平时的日常需求,还是在突发战事或灾难时,红薯都能成为我们的生命线。

jjybzxw 2025-07-13 17:12
红薯在中国的引入与传播: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

在您引用的这段历史描述中,我们深入了解了红薯这一外来物种如何在中国封建时期被引入,并成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促进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以下是对这一话题的进一步探讨和详细解答。

红薯的引入背景与重要性

- 引入背景:在封建时期,中国时常面临粮食短缺和饥荒的困扰。红薯作为一种高产、易种植且能替代主食的农作物,其引入对于缓解粮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重要性体现:红薯不仅产量高,而且适应性强,能在多种气候条件下生长。它的引入不仅解决了人们的饥饿问题,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进而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红薯的引入过程与波折

- 原产地与早期传播:红薯原产于美洲的墨西哥和哥伦比亚地区,后传入西班牙并广泛种植。随着西班牙的殖民扩张,红薯被引入吕宋(今菲律宾)并大量种植。
- 引入中国的困难:由于西班牙对红薯的严格管控,中国商人陈振龙等人在多次尝试后,才通过巧妙的方法将红薯藤带回明朝。这一过程充满了波折和挑战,体现了陈振龙等人的智慧和勇气。

红薯对中国的影响与贡献

- 解决饥荒问题:红薯的引入和大规模种植,有效缓解了中国的饥荒问题。特别是在福建等地,红薯成为了民众的重要食物来源,拯救了无数生命。
- 促进人口增长:红薯的高产和短期成熟周期,使得中国人口在明朝万历年间首次突破亿人。红薯作为能够高效养活大量人口的农作物,对人口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
- 推动经济发展:红薯的种植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还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例如,农民可以腾出土地种植商业作物如棉花和烟草,烟草更成为了明朝重要的出口商品。同时,红薯的叶子也可作为牲畜饲料,丰富了农村的经济活动和食物种类。

红薯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与作用

- 储备粮食:即使在现代社会,红薯仍然具有重要的储备粮食地位。其易储存、易烹饪的特点使得它在突发战事或灾难时能够成为人们的生命线。
- 营养价值与多样化利用:红薯不仅富含淀粉和糖分,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红薯逐渐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食材,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美食制作中。

总结与展望

红薯作为外来物种在中国的引入与传播,不仅解决了粮食问题,还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其历史充满了波折与曲折,但正是这些波折与曲折造就了红薯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展望未来,红薯仍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和储备粮食,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继续探索和创新红薯的种植和利用方式,为人类的健康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姜谷粉丝 2025-07-13 18:05
关于陈振龙引入红薯的记载,这位被部分遗忘的历史英雄及其贡献可综合如下:

🌾 一、人物背景与历史契机
科举落第,弃儒从商
陈振龙(福建长乐县人)20岁中秀才,但多次乡试不第。恰逢万历年间海禁政策松动,他转而赴吕宋岛(今菲律宾)经商。

发现“救命作物”
在吕宋,他观察到当地种植的“朱薯”(即红薯)耐旱、适应性强,且产量极高(生熟皆可食用),能有效应对饥荒。但西班牙殖民者严禁薯种外流。

🚢 二、冒死偷运薯藤的壮举
巧计藏藤,突破封锁

为躲避海关检查,陈振龙将红薯藤混入麻绳中,并涂抹泥巴伪装。
另有记载称其将藤蔓藏于竹筒,伪装成普通货物。
历经风险,最终于1593年成功将藤蔓带回福建。
国内试种与推广

他先在自家田地秘密培育,验证红薯的适应性。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福建大旱饥荒,陈振龙主动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推广红薯。经官府划地试种,红薯丰收,缓解灾情145。
🌍 三、拯救千万生命的深远影响
缓解明末饥荒危机
红薯的推广使福建灾民得以饱腹,并逐渐传播至江浙、中原等地。史载其“救活饥民无算”,在明清小冰河期频发的天灾中成为关键口粮。

改写人口与经济格局

学界估算,红薯的普及使中国耕地承载力显著提升,间接促成清代人口从1亿增至3亿的爆发。
有观点认为,红薯为明朝延续了约50年国祚,延缓了农民起义的爆发。
⏳ 四、为何被历史淡忘?
身份局限
作为商人而非官员,其事迹未被正史重点记载。

作物的“平民化”属性
红薯普及后成为常见粮食,人们逐渐忽略其引入背后的艰险。

当代农业转型
随着水稻、小麦等主粮增产,红薯退居次要地位,其历史意义被边缘化。

💎 五、历史回响与当代启示
尽管陈振龙未获传统史书隆重书写,但在福建等地,他仍被尊为“红薯之父”,福州建有“先薯亭”纪念其功绩。他的故事警示我们:

粮食安全的核心,往往藏于那些默默推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平凡英雄之中

中宜宜九磷宜 2025-07-14 06:36
解决粮食问题、促进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查看完整版本: [-- 他冒死从海外偷回一根藤蔓,救了我国千万百姓,今却被很多人遗忘 [10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