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ybzxw |
2025-07-13 10:11 |
不知道你刷没刷到过姜武那期视频。 他说“汉人的汉啊,源头要扒到汉朝。刘邦当年当汉王那会儿,封地就在汉中,汉中这地名从汉水来,而汉水来自古时候天上那条银河...........”
这年头热搜换得比啥都快,知道汉中的人倒成了小众,打开地图找陕西西南角,挨着甘肃四川那个地级市就是。
汉中地处秦岭与巴山之间,自古就是南北过渡的文明十字路口。 就像姜武所说的,这里是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两汉三国时代多少传奇都砸在了这方河谷。
刘邦第一次在汉中安家,是在公元前206年被项羽分封为“汉王”。 到了汉中,老刘一声不吭只顾着发育,后来暗度陈仓,平定三秦,并以关中为跳板,与项羽展开四年楚汉战争,最终在垓下让项羽抹了脖子。
三国迷那就更推荐来了,对于蜀汉来说,汉中既是地理屏障也是攻守命脉。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带着法正的锦囊领兵过来,两年后定军山那仗,老黄忠一刀剁了夏侯渊,砍的曹操连夜拔营北撤,刘备这才坐稳了汉中王的位子。
诸葛亮在汉中屯兵八年,这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灿烂的时期。 早先管着粮草辎重,后来把汉中当北伐大本营,八年时间六次出兵祁山,虽说没能收复中原,好歹靠着汉中的地形优势,硬是把曹魏大军拖在秦岭北边。
最后五丈原油尽灯枯,他指名要埋在定军山脚下,现在你去看,武侯墓和那座中国最早的武侯祠还在山脚杵着。
勉县武侯祠 钟会大军压境那会,姜维在剑阁跺脚,阴平的栈道被烧成黑炭,阳平关的冷箭失了准头。 谁都明白这处横在川陕之间的马蹄形盆地,守得住是前哨,守不住就是靶场。
所以啊,你说这地方口音习俗都跟四川亲,怎么就划给了陕西? 人家蒙古人八百年前就想明白了,要是给四川留个门栓子,指不定哪天又锁门自己当土皇帝了。
一,怎么去,怎么住,怎么玩? 汉中这地方分了两个区九个县,主城区是汉台区。 往南是副中心南郑区,至于城固、洋县那些外围县城,则是各自守着山水过日子。
游客来住宿的话,汉台区的天汉大道和滨江路那边比较方便。 往北走两步是古汉台,往南晃两下是拜将坛,饮马池小吃街就在附近,吃完正好去天汉湿地公园消消食。
全市最大的高铁站—汉中站就在汉台区人民路上,连接西成高铁与阳安铁路。 从西安北过来1小时20分钟,从四川广元过来45分钟,成都东过来2个半小时,都挺方便。
机场安置在城固县,全名叫“汉中城固机场”,名字听着挺正式。 其实就是个军民合用的4C级小支线机场,小是小了点,但不耽误你飞北京、上海、南京、广州、 深圳、 杭州这些大地方。
机场离汉中市区二十公里左右,出来要么打车,要么门口坐105路公交,一个钟头抵达。 到了市区就方便了,公交网约车还有满街的小绿共享电动车,“沛公出行”的名字透着汉中人的历史自觉。
汉中关于两汉三国的景点遗迹不少,囿于篇幅,我就捡重点说几个。 汉中博物馆 到这种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我头件事就是往博物馆钻,汉中市博物馆蹲在古汉台遗址上,1958年建馆,是一座国家一级博物馆。
所谓“古汉台”,即是刘邦当年在汉中的行宫,雅称七星台。 但到宋朝就没汉代建筑了,有北宋文青张少禹写诗吐槽“留此一抔土,尤为汉家基”,可见当时确实荒得长草。
古汉台的最高处,是一座三层望江楼,南宋时叫天汉楼。 十七米半的个头,南北建筑的手艺,清末民初的风格,算是汉中城市地标建筑了。
据说早几十年爬顶楼还能瞅见汉江,正应了二楼那副对子“汉水东流几千里,秦云北望第一楼”,如今城市骨架撑开了,望江倒成了虚名。
毕竟国家一级馆,好东西不少,囿于篇幅,就捡最牛的“石门十三品”说说,国宝级文物,还是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排头兵那种。
先说清楚啥是“石门”。 说白了,就是陕西汉中北边17公里褒斜古道上的一段隧道。 东汉那会儿挖的,连通关中平原和汉中平原,不仅是蜀道上的关键节点,还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隧道。
再说说这“品”是啥意思。 “品”字儿,平常说人分“九品”,说书画分“神品”,“逸品”,意思就是分级、分档次,评个高低好坏,用在这儿,指的就是从一堆石刻里挑出来的顶尖货,精华中的精华。
自打东汉永平年间开通,石门就成了交通要道。 来来往往的当官的、做生意的、文人墨客,看着风景不错,心里头有点感慨,就喜欢在隧道里面,两边的山崖上,还有褒河岸边的石头上刻点字。
石门栈道 从汉魏那会儿开始,一路刻到了明清,记事儿的、抒发情怀的、题咏的都有,光石门隧道里面就有34件石刻,加上外边山崖上和河滩石头上的,总共104件。
因为实在珍贵,1961年直接成了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来到了七十年代初,国家要在那儿修石门水库,为了保护这些宝贝,就把其中最精华的十三件石刻凿下来,称之为“石门十三品”。
这十三品分别是: 一品《石门》碑; 二品《鄐(chù)君开通褒斜道》摩崖; 三品《鄐君碑释文》摩崖; 四品《李君表》摩崖; 五品《石门颂》摩崖; 六品《杨淮表纪》摩崖; 七品《玉盆》摩崖; 八品《石虎》摩崖; 九品《衮雪》摩崖; 十品《李苞通阁道》摩崖; 十一品《潘宗伯、韩仲元》摩崖; 十二品《石门铭》摩崖; 十三品《重修山河堰》摩崖。 东汉永平九年(公元66年),犹太人还在罗马帝国闹起义,《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就刻出来了,是陕南现存最古老的摩崖石刻。
碑上记载了永平六年汉中太守鄐君受诏承修褒斜道的工程报告。 有意思的是碑上的字,隶书还没长成规矩,尾巴上还留着篆书的影子。 文物专家称其为国宝级文物,倒不是因为字写得有多漂亮,这种这种书法风格,全国只仅此一种。
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刻下的《石门颂》无非是给杨孟文太守立块功德碑。 却意外留下了秦岭古道的一手资料,史书里没写的四条穿越秦岭的老路,全让石头记下了。
刻字时也没打算成为书法范本,但后世人却称它为“汉隶之极作,学隶者必学之范本”,1936年《辞海》封面的隶书字源便出自此处。
辞海 至于《衮雪》嘛,那更是重量级了。 相传是曹操绝无仅有的手迹,原刻在石门南约半里的褒河水中的一巨石上,右行横书,字径45厘米,“衮雪”旁有“魏王”二小字。
拜将坛/饮马池 文章开头就提过汉中的“西汉三遗址”、博物馆所在的古汉台我已经唠过,现在继续说说剩下的拜将坛和饮马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