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7-13 09:10 |

本文2037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进入盛夏,全国多地持续高温预警,气温动辄冲上40℃。酷热天气下,普通人都难以招架,而高血糖人群更是“如临大敌”。医生提醒:高温天对血糖的影响,远比你想象得要大。 血糖不稳、情绪波动、出汗过多、电解质紊乱……在高温的多重夹击下,如果还做错一些事,不仅血糖飙升,甚至可能诱发心梗、脑梗、热射病等急性并发症。

与其硬扛高温,不如躲进空调房里凉快凉快。 那高血糖患者在高温天气到底有哪些“雷区”,是宁可吹空调也要避开的?医生划出7件事,很多人每天都在做,赶紧看看你中招了没? 很多人以为,血糖高只是“慢病”,顶多头晕眼花一下,没什么大事。但在高温天里,它的危险是“成倍放大”的。 高温会导致血管扩张、血液浓缩,进而诱发血栓形成。而糖尿病本身就容易导致血管硬化、血液黏稠度增加,两者叠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大增。

一项发表于《中华糖尿病杂志》的研究指出,高温可导致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上升约30%。尤其是老年人、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者,更容易在高温下出现血压波动、心梗、中风等严重后果。 此外,高温还会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胰岛素吸收异常,让血糖变得像过山车一样上下波动,控糖难度大大提升。 所以别再说什么“扛一扛就过去了”,对于高血糖患者来说,高温天不是小事,而是“命门”。 1.不肯吹空调,一直靠“扇风降温” 很多中老年人觉得吹空调“伤身”,宁可汗流浃背也不开空调。但对高血糖患者来说,长时间处于高温中,身体散热慢,极易中暑或诱发热射病。

特别提醒:当室内温度超过30℃时,应及时开启空调,保持室温在26℃左右。空调不是“罪魁祸首”,错误使用才是。 2.大量出汗后不补水或只喝白开水 出汗会让身体大量流失水分和钠、钾等电解质。如果只喝白开水,不补充电解质,可能出现低钠血症、肌肉痉挛、头晕等症状。

高血糖患者本就容易脱水,建议选择含少量电解质的低糖饮品,如淡盐水、低糖运动饮料等,分多次小口补充。 3.饭点不规律,甚至故意少吃一顿 很多人觉得天热没胃口,或者为了控糖、减肥,干脆不吃一顿饭。但不规律饮食会导致血糖波动加剧,甚至引发低血糖昏迷。

尤其在高温下,身体能量消耗更快,不吃饭反而更容易“晕过去”。高血糖人群应坚持三餐规律,少食多餐,避免空腹时间过长。 4.坚持外出锻炼,哪怕大汗淋漓 坚持锻炼是好事,但高温天如果在烈日下徒步、跑步,很可能会适得其反。高血糖人群建议将锻炼时间调整为清晨或傍晚,避开11点到16点的酷热时段。选择通风良好、阴凉的地方运动,适当控制运动强度。

5.穿不透气的衣服,大汗淋漓却不更换 高温出汗多,如果衣服不透气,汗水滞留在皮肤上,容易引发皮肤感染、毛囊炎,甚至真菌感染。

糖尿病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差、免疫力低,更易中招。建议选择宽松、棉质、易吸汗的衣物,及时更换汗湿衣物。 6.不监测血糖,觉得“老样子”不用管 夏天影响血糖的因素太多——饮食不规律、运动减少、睡眠不足、药效变化……不监测血糖,就像闭着眼睛开车,极其危险。

医生建议:高温天应适当增加血糖监测频率,至少每天2次,重点关注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发现异常及时调整饮食或药物。 7.擅自停药减药,觉得血糖“差不多就行” 有些人觉得夏天吃得少,血糖控制得“差不多”,就擅自停药或减量。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高温会影响药物代谢和胰岛素吸收,若随意更改药量,容易出现严重的高血糖或低血糖反应。所有药物调整必须遵医嘱,不可擅自更改。

医生总结出3个最实用的控糖建议,记住这“三字经”:凉、稳、清。 凉:指环境要凉爽,室温控制在26℃,避免中暑。 稳:指血糖要稳定,定时定量吃饭、规律监测血糖,不擅自停药。 清:指饮食要清淡,少盐少油,远离高脂高糖食物,多吃新鲜蔬果、粗粮和优质蛋白。 此外,还要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因为睡眠不足也会让血糖波动更大。 很多人对空调“心存芥蒂”,但其实真正让人不舒服的不是空调,而是使用方式不当。

医生建议: 空调温度不要调太低,26℃最适宜; 每天通风换气1-2次,避免室内空气污浊; 不要直接对着风口吹,避免受凉而诱发呼吸道问题。 记住:空调不是“洪水猛兽”,是你夏日的“保命神器”。 高温天气对高血糖人群来说,是一场隐形的“健康考验”。不是每一次中暑都能被及时抢救,不是每一次血糖波动都有预警。与其硬扛,不如科学避暑。 医生再次提醒:宁可吹空调,也别做这7件事。保持清醒的头脑、稳定的血糖,才是在这个夏天活得健康、活得安心的底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