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7-06 17:57 |
气温每升高1°C,脑梗死风险就上升4%!这是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3年联合发布的研究成果。这个数字令人震惊,却真实存在于我们周围。尤其在夏季高温频发的当下,脑梗患者的潜在危险比很多人想象的更近、更急、更致命。

在门诊中,我遇到过太多“明明已经控制得不错”的脑梗患者,因为一场酷暑突然病情加重。有人是在厨房炒菜时倒下,有人是在外面遛弯时突然晕厥,更有人只是中午小睡醒来,发现半边身体已经不听使唤。这些悲剧背后,隐藏着4个炎热天气里最容易被忽视的“死亡陷阱”。它们看似寻常,却足以夺命。 我将用临床一线的真实案例告诉你:高温天,脑梗患者最怕哪4件事、为什么怕、怎么防。你或你的家人若有脑血管病史,一定要看到最后。 第一怕:长时间吹空调不动 天气热了,很多老人喜欢待在空调屋里不动弹,感觉凉快,但这正是危险的开端。长时间低温环境+久坐不动,等于为“血栓”制造温床。

在血液循环缓慢的状态下,血液会变得更黏稠。尤其对于有动脉硬化、血脂异常的脑梗患者来说,这种状态极易形成血栓。 我曾接诊过一位68岁的退休教师,脑梗恢复期,家人怕他中暑,让他整日躺在空调房里休息。连续一周没怎么出门,结果在一个午睡后突然发现手脚麻木,说话含糊。送医检查,又是一次新的小血管堵塞。 高温天更要保持适度活动。建议:每坐1小时,至少站起来活动5分钟。即使在空调房,也别忘了喝水、动腿、深呼吸。

第二怕:大量出汗却不补水 很多人知道夏天要多喝水,但脑梗患者对“缺水”的敏感度远比常人更高。水分一旦不足,血液浓度升高,血流速度减慢,极易发生血栓堵塞。 中国卒中学会曾明确指出:夏季是脑梗高发季,脱水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诱因。尤其是老年人,口渴反应迟钝,即使脱水严重,也不会主动喝水。 曾有一位74岁的农村阿姨,夏天在田里干活,回家后觉得头晕、恶心,以为是中暑,休息了一晚没在意。第二天清晨,她在家人眼前突然倒地,确诊为大面积脑梗。她的血液检查显示血液黏稠度极高,结合高温环境,典型的“脱水性脑梗”。 记住:等到口渴再喝水,已经晚了。脑梗患者应定时饮水,每次150-200毫升,每2小时一次。水温不宜太冷,避免刺激血管收缩。

第三怕:午睡过久、起身过猛 很多老人夏天午睡时间变长,但他们不知道,长时间卧床+突然起身,是脑梗患者最危险的“组合拳”之一。 长时间卧床会导致血液积聚下肢,突然起身容易引发血压骤降,脑供血不足,诱发脑梗甚至猝死。 我在急诊曾接诊一位63岁的老先生,午睡两小时后突然起身准备去上厕所,结果刚走出卧室就昏倒在地。CT显示右侧基底节区出现新发梗塞。他本身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睡前未服药,加之天气炎热,血压波动更加剧烈。

午睡不宜超过1小时,醒来后应静卧几分钟,左右翻身、坐起,然后再缓慢下床。千万别猛地起身,更不能睡前服用过量降压药。 第四怕:情绪烦躁、暴怒生气 夏天高温让人情绪容易失控,而情绪波动恰恰是脑梗的“隐形杀手”。人在暴怒、焦虑、惊恐时,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压飙升,触发脑血管破裂或血栓脱落。 《中国卒中防治报告》指出:情绪激动是诱发脑梗的重要非生理因素之一。尤其是中老年男性,因家庭琐事或邻里纠纷一怒之下发病的案例,临床中屡见不鲜。

一位55岁的出租车司机,平时血压控制还可以。那天因为家庭矛盾情绪激动,大吼几句后突然站不稳,言语含糊。送医后发现是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所幸就医及时,未造成严重残疾。 稳定情绪,是夏季脑梗防控的“软药方”。建议脑梗患者每日进行简单的情绪放松训练,如冥想、呼吸操、听轻音乐等。家人也要避免激化矛盾,营造安静、温和的家庭氛围。 除了上述4个高危行为,很多人还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以为“冬天才是脑梗高发季”,夏天就可以放松警惕。数据显示,7月和8月的脑梗发病率仅次于严寒的1月、2月。高温导致体液丢失、血压波动剧烈、作息紊乱,都是脑血管病的“导火索”。 在我临床经验中,夏季脑梗患者往往来得更“突然”,恢复更“困难”。因为高温还会影响心肺功能、睡眠质量,让原本脆弱的身体更加雪上加霜。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办?除了上述4大“危险动作”要避免,我特别推荐以下几个实用、可执行的防范策略: 1. 每天早晚测血压、记录心率,发现波动异常及时就医。 2. 睡前不吃油腻重口食物,避免夜间血脂骤升。 3. 早晨起床后先喝一杯温水,再活动身体,促进血液循环。 4. 不要熬夜,尽量在23点前入睡,保护血管修复节律。 5. 高温天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出门务必戴帽子、防晒、带水。 特别提醒:家有脑梗患者的家庭,务必把“室内温度、饮水频率、情绪稳定”作为每日三件头等大事来管理。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用科学化、系统化手段在“防未病”。

我始终相信,脑梗最好的治疗,不是救命的那一针,而是我们在日常生活里的每一个小决策。 从今晚开始,试试把空调温度调高一度、定好喝水闹钟,让自己在炎热中也能保持血液流畅、情绪平稳、大脑清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