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7-03 11:28 |
赤水,藏在贵州西北角,因为一条穿城而过的赤水河得名。地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从重庆或成都出发,驱车2到3个多小时就能到达,难怪被川渝人民当作“避暑后花园”。 这里山势起伏,高低错落,独有的红色砂岩经过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雕刻出一座座孤峰和陡崖,它们通红泛红,层层叠叠,连成了标志性的丹霞地貌。在赤水境内,丹霞地貌的面积超过1300平方公里,其中以赤水大瀑布、佛光岩、燕子岩组成的核心景段最为精华。

 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和壮观的丹霞地貌 千道飞瀑遍布其中,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的气势磅礴,也有的清新秀丽,与赤红的崖壁峭壁相互辉映。我们的“瀑布收集之旅”,从赤水大瀑布开始。 赤水大瀑布——当之无愧的瀑布之首 大瀑布景段是大多人游玩的第一站。踏入峡谷,晴空瞬时云雾缭绕,水汽弥漫。原来这里水汽过于饱和,常年细雨绵绵,更神奇的是,人的动作或交谈能搅动水汽,激发水滴飘落,形成一场始终笼罩在头顶的“局部降雨”,仿佛每个人都自带一朵小小的“积雨云”。
 远眺瀑布与彩虹同框@耍不完 走到步道尽头,一面巨大的白色水幕横亘眼前,那就是赤水大瀑布了。高76米,宽81米,这道丹霞地貌上最大的瀑布绝非浪得虚名,只见水流从近百米高处的岩石陡坎上倾泻而下,声响如雷,激起万千水花,当攀上潭水中的大石,近距离感受瀑布,扑面而来的水汽让我们在炎炎盛夏,竟然感到了凉意逼人。 而更清凉的玩法莫过于“洞中观瀑”,一道长约230米的隧洞,连着300米的游步道,带你穿行瀑布背后的世界,行走其间,水雾弥漫,仿佛置身天然冷雾舱,胜过城市里的任何喷淋降温装置。

 壮观的赤水大瀑布@海少漂流记 佛光岩——藏着秘密的瀑布 在赤水丹霞,有人调侃过“景区里的瀑布比人还多”,但佛光岩的景观却是独一份的——据说那里藏着秘密。带着这分好奇,驱车沿省道前往,在景区入口换乘观光车,下车后才算是真正进入了景区。

 佛光岩景区 徒步上山,距离佛光岩还有挺长一段路。山道蜿蜒迂回,小溪缓缓而来,越往前越觉幽深;走过悬崖栈道,两侧赤壁千仞,如刀劈斧削,也常有巨石拦路,须从岩石上凿出的缝隙里通行。直到一面巨大的弧形绝壁彻底挡住去路,这里就是佛光岩了。站在开阔的莲花台上仰望,绝壁长逾千米,高约三百米,几近垂直,极具威慑气势,而一束细长的飞瀑翩然落下,轻盈如练,恰与绝壁形成反差。
 佛光岩瀑布 至于佛光岩的秘密,当你爬至山顶俯瞰,就会揭开。原来经过常年水流冲刷,绝壁上留下一道道深色水痕,与绿色植被勾勒出隐约的“佛”字,那条瀑布正好是偏旁。傍晚时分,阳光映照,绝壁泛起金红光晕,仿若佛光显现,名字的由来由此明了。 燕子岩——最灵动的燕子摆尾 到达燕子岩时,前一天爬山让我们有些疲乏,但幸有一条高差1500米的索道,可以将人直接送上山。缆车缓缓攀升,透过轿厢的窗户向下俯瞰,绿色把整片山谷都覆盖了,翠得好似能拧出水来,丹霞的赤红也被衬得更加浓烈,这才真的理解了“绿色丹霞”的别称。 燕子岩山峰奇峻,遍布原始森林,各种流泉飞瀑、竹簧幽谷,浓缩了丹霞地貌的典型景观,而燕子岩之所以叫燕子岩,是因为那些天然形成的丹霞岩穴里,栖息着成群的雨燕,特别是清明前后,成千上万只燕子飞回,在岩壁之间飞舞盘旋,场面如黑云翻涌。
 燕子岩瀑布 错过雨燕归巢也无需懊恼,燕子岩还有另一道“燕子”,那就是燕子岩瀑布。它是赤水所有瀑布中最高的一道,比“瀑布之首”赤水大瀑布还高出几米。在87米高的绝壁之上。两股水柱一大一小,从顶端呼啸而出,形如燕子双尾。与其他瀑布更适合近看不同,燕子岩瀑布却适合远观,从远处眺去,水帘在红岩之上蜿蜒,时而隐没于绿树之间,姿态十分灵动。 02 在桫椤密林, 洗一场森林浴 在赤水中部的葫市镇金沙沟一带,生长着成片的桫椤,那是一种从侏罗纪时期活下来的古老植物。如果看完了丹霞地貌和千道飞瀑就打道回府,错过了桫椤,那就太可惜了。 大约在1.8亿年前,桫椤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也是食草恐龙赖以生存的重要食物。随着漫长的地质变迁,恐龙灭绝,桫椤也几乎从地球上消失。如今只有极少数地方还能找到它们的踪影,而赤水便是其中之一。 赤水的桫椤分布密集,保护区内外加起来近7万株,是全国少有的集中栖息地。桫椤的生长条件极为苛刻,不能忍受阳光直晒,但在金沙沟,由于森林覆盖率极高,保留下来一个接近侏罗纪的“局部小气候”,桫椤在这里枝繁叶茂,可一旦离开,就不能存活。

 赤水市桫椤保护区 入口处的恐龙雕塑爬满青苔,瞬间将人带到亿万年前的侏罗纪。进入沟内,山峰夹击形成的天然屏障将峡谷封闭其中,让人顿时对“局部小气候”有了实感,碰上阴天,整片森林幽幽暗暗,静得神秘,好像下一秒真有恐龙从阴影处迈着步子出来觅食。 不知不觉进入金沙沟腹地,这时空气湿度骤升,脚下石板也沾满水珠,像是下了一场大雨似的。直到一抬头,看见一片高约5米,形如椰子树,但又“似树非树”的植物出现在河沟对面,那奇特的树形,即使早已看过了别人的打卡照片,但现场亲眼所见还是会觉得震撼。 小心翼翼地、又急不可耐地跨过河沟,顾不上栈道湿滑,当我们站在树下凑近观察,才发现它的叶片轻盈如羽扇,从树冠处垂坠打开,像在头顶撑起了一把巨伞。如此轻柔飘逸的植物,却挺过了无数次的地壳运动来到今天,不仅让人感叹自然大地的造化,往往出其不意。

 在桫椤林中徒步@小菜旅途故事 03 丙安古镇, 天生松弛 来贵州,怎么能不逛古镇。贵州古镇不像江南古镇声名在外,但也因此保留了原始的风貌,其中一定要逛的就是丙安——那个“四渡赤水”中真正的渡口。 丙安古镇建在岩崖河滩之上,背靠群山,三面环水。要进入古镇,得从红军渡口,走过一座架在河上的铁索桥。镇子内部不大,一条400米的青石板主街贯穿始终,一边是河水,一边是吊脚楼,这些穿斗式结构的房屋没打一颗钉子,全以圆木支撑墙面,再糊上一层混了稻草的泥巴。别看材料简陋,手法粗野,但住起来才知道冬暖夏凉,走进屋里,还有种回到小时候,在外婆家的老屋过暑假的感觉。

 依山而建的丙安古镇 主街两边的商铺多为本地人所开,楼上住家,楼下经营,卖的多是山里摘的、自家晒的土特产。我们一边好奇地打听这是什么,记下了晒醋、笋丝、石斛这些陌生的名字,一边庆幸这里还没被大鱿鱼、大鸡排攻陷成千篇一律的“流水线古镇”;也有开饭馆卖小吃的,门口一字排开不锈钢大圆盆,煨在炉子上,热气腾腾地冒着香,走过路过都忍不住探头看看,里面烧的全是家常菜,白呼呼的豆花,油滋滋的腊肉,任谁看了不勾起馋虫。 正看得眼馋,忽然又被一些背着背篓的流动小贩吸引了注意,那是在快递穿梭、外卖横飞的城市里几乎看不到的场景。由于古镇地形特殊,车辆难以通行,蔬菜、干粮、日用品的补给都得靠肩挑背扛,来回运输。 生活在古镇里的人,虽说商业不甚发达,连卖东西的动作都有些生疏,但也正因为这分不熟练,反倒透出难得的松弛。我们在城市里铆足了劲练习松弛,这里的人却自带松弛,摆摊做买卖就像出门晒个太阳似的,他们守着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过得自在从容。

 在古镇中溜达 回过神来赶紧觅食。丙安的豆腐是不得不吃的,才进古镇时,就被桥下的烤小豆腐勾住,立马列入清单。摊主阿婆先将豆腐干两面煎黄,再放到炭火上烘烤,临出锅前,蘸满辣椒面,撒上葱花,以及注入灵魂折耳根,一口下去,外焦里嫩,只要2元一片,实在得很;还有筒筒笋炖腊猪蹄,是我们路过那些不锈钢大圆盆时,凭着卖相就锁定的菜式,再称一条冷水鱼,清水煮开,现烫鱼片,配上老板打的蘸水,丙安的吃法是添一把薄荷叶,薄荷的清凉提升了鱼肉的鲜甜,堪称点睛一笔;末了煮上一坨黑豆花,完美收尾。
 夜幕中的丙安古镇@那个拍照的知柏 在消夏这件事上,赤水人说,他们自有一套哲学,那就是进山,入水,去荫凉坝头“菇起”。 盛夏将近,不妨也像他们那样,找一处丹山峻谷,或是在桫椤森林徒步探幽,或是在百米长滩摸鱼抓虾,甚至挑战一下刺激的瀑布跳水,玩一次红石野谷的溯溪漂流,即使只是度过一段平静的竹海环湖时光,再在晚风中的古镇喝碗坝坝茶,点份素冰粉,来牙冰西瓜......在赤水,总有一种方式,帮你平缓消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