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ybzxw |
2025-07-03 07:31 |
禅宗自达摩祖师漂洋过海来中国传法,前后传了六代人: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
六祖就是慧能了,那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著名偈语就是他所写的。
山门在前,祖师殿居中, 大雄宝殿殿后,山门和祖师殿都是清代翻修过的。 唯独中间的大雄宝殿还是宋代初建时的样子,算是岭南最老资格的木房子。
这原本是的是四柱三间单檐歇山顶的配置,后来被人加了山墙改成硬山顶。 外行人看那些明清修的外墙或许觉得平平无奇,懂行的往梁架里一钻就明白了。
十架用四柱的架构,外檐斗栱耍着七铺作单抄三下昂的把式。 再就是檐柱和斗栱的二五开比例,活脱脱北宋营造法式的活化石,别说广东了,这搁全国都是稀罕物。
高要学宫 除了梅庵的北宋大殿,正东路上还有一座小众古建—高要学宫。 其实就是肇庆府文庙,至于为啥叫高要学宫,那得追溯到1933年省七中扩建校舍那会儿。
县里用校址置换的法子把这座古建划给了高要县,后来挂牌省级文保时阴差阳错,标牌上就永远烙下“高要学宫”四个字。
北宋崇宁初(1102年)始建,明万历八年(1580年)重修,清朝曾多次修葺,如今只剩大成殿和半边西廊硬撑着场面。
五开间格局的大成主殿保存得倒好,36根楠木老柱顶着双檐飞翘的歇山式屋顶。 青石花篮础上的木构斗栱挺有意思,上层檐24组、下层檐32组,外出三跳六铺作,单杪三下昂的力学结构让整座建筑扛过了炮火和风雨。
最珍贵的还是那些斑驳彩绘,岭南湿热气候里残存的苏式绿地纹样,在广东地面几乎成了孤本。
阅江楼 离开高要学宫不久,转过街角就能抵达,说起阅江楼这个名字,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南京狮子山上的阅江楼。
南京狮子山阅江楼 那座朱元璋建了个地基就撂下的半拉子工程,专为看长江水而造,而眼前这座看的是西江。 这里最早是南宋的石头庵,明宣德六年(1431年),知府王萤把它改成书院,又作为社学用过,直到崇祯年间才定下这个响亮的名称。
南明永历元年(1647年),永历帝来视察水师,战船在江面列阵的时候,估计没人能想到这里后来会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驻地。
1925年11月,我党领导的首支正规武装—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即叶挺独立团团部设于此地。 自此楼阁的木板楼梯不知被多少双军靴踏响过,战鼓声军号声也早把屋梁震酥了。
后来被辟为纪念馆时,朱老总亲手写的“叶挺独立团团部纪念馆”几个大字。 现在还刻在门口,展览既有北伐军功簿,也复刻着兵营寝室,墙上地图标还着进军路线。
最意外的是在崇文馆里,还能看见当年康熙赐给两广总督郭世隆的五块御碑,如今石灰岩面上还拓印着天子手书的威仪。
中国端砚博物馆 端砚在唐朝初年就有了,产自广东肇庆端溪那片,算下来已历经一千三百年。 国内四大名砚里头,端砚排第一,剩下三个是山东红丝砚、安徽歙砚、甘肃洮河砚。
李贺那首《杨生青花紫石砚歌》写“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听着玄乎,但当时确实火得不行。
端砚以石质坚实、细腻、娇嫩而出名,磨墨不沾不滞,字迹能抗住时间腐蚀。 另外听说上等端砚的砚心还自带保湿功能,无论寒冬或酷暑,都能“呵气研墨”。
不过这国内最大的端砚博物馆,实在没啥人气,和那些热闹的网红景点相比,冷清得让人有点不是滋味。 但仔细想想也正常,现在谁还用砚台啊,别说懂行,摸过的都没几个了。
两层楼的展厅也不算大,布展路线挺明确,从采石到雕刻,从历史掌故到大师作品,该有的都有,细细的逛下来可以学到一点东西。
镇馆之宝是块两米长的九龙戏宝砚,重达六百公斤的老坑石材。 上边雕着九条飞龙配八仙法器,自带天青石色和石眼这些稀有元素,说是国宝也不为过。
肇庆四塔 一条西江劈山而过,于是肇庆城从山水褶皱间站了起来。 四百年前明朝人沿着江水两岸插下了崇禧、元魁、文明、巽峰四座宝塔,试图用它们牢牢拴住这座城池的气脉。
崇禧塔 四塔之中,年纪最大的端州区西岸的崇禧塔。 明万历十年(1582年)秋天破土时,时任知府王泮正在酒桌和人解释:江水走太急,留不住灵气,所以建座塔聚聚气很有必要。
于是这座五十七米半的九层八角宝塔就在江边戳了四百多年,石砌基座一人来高。 八面角上蹲着托塔力士,龇牙扛着塔基的模样相当生动,塔檐铜铃随风摆动,叮当声能飘过半条河道。
文明塔 镇塘岗上的文明塔比崇禧塔晚建六年,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那会,肇庆知府郑一麟想给当地文脉添把火,就在江边立了这座塔。
四十五米的塔身立在石基上,外看七级台阶,里藏十三层阁楼,青砖交替平砌竖砌,起名文明塔没那么多玄虚,纯粹是因为正对着府学宫的文明门。
元魁塔 与崇禧塔隔江相望的是元魁塔。 明天启三年(1623年),渡头村出了件大喜事,梁家哥俩同时中了举人,后来哥俩为了报答乡里栽培,也为激励后辈读书人,就凑钱修了这座塔。
塔是七层楼阁式砖塔,外看七层,里面其实分作十层,通体收分的锥形结构硬朗得很。 仿木红漆窗框透着南方的温润,不过四百年来风吹雨打,塔身悄悄向东南方向歪了六十八公分,成了广东境内有名的斜塔之一。
巽峰塔 明天启四年(1624年),巡按御史王命璇倡议在西江南岸乌榕岗修建风水塔。 因处于旧府衙的东南方,按易经的说法,东南属巽位,对应木与风,取名巽峰塔。
塔身是八角形的砖木楼阁结构,外观七层,内里实分十三层。 如今还保留着近四十米的高度,檐角用菱形牙砖层层挑出,门框上刻着八卦纹样。
有意思的是,我在安徽潜口镇也见过一座“巽峰塔”。 那座更老些,嘉靖年间动工,隆庆年才建成,七层八面全用青砖堆成锥形,当地人管它叫“潜口锥”。
最后要是有时间又对古建筑感兴趣,我建议你再单独抽一天去德庆县看看。 这地方在肇庆底下,西汉那会儿建县时叫端溪,比广东大多数地方资格都老,后来宋朝皇帝赵构在这儿当过藩王,给改成了德庆这名,一用就用了九百年。
这小地方藏着两样古建硬货,“国四”的德庆学宫和“国五”的悦城龙母祖庙。 德庆学宫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元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是岭南乃至中国南方现存最古老的孔庙。
再就是悦城龙母祖庙了,秦汉始建,清末修缮过几次,和广州陈家祠堂、佛山祖庙齐名,是岭南古建筑三大瑰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