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ybzxw |
2025-06-29 09:04 |
之前在泸州的时候,提过市区下面有许多宝藏小县城,比如建于西汉建元六年,拥有2100多年历史的泸县。
作为千年古县城,这里光国家级的文保单位就挂了七、八块牌子,放在文物大省可能不算啥,但搁在四川地界,这数量妥妥的能排进前列。
泸县有自己的高铁站,从泸州出发,高铁15分钟15块。 成都过来也就个把小时,在县城里晃悠建议直接拦出租,价格不贵,公交有是有就是不太方便。
周末过来访古,走这条线最省事:玉蟾山—宋代石刻博物馆—龙脑桥。 要是开车来的,倒不妨往方洞镇方向踩踩油门,看看川南第二大宅院的高大碉堡和雕花门楣长什么样。
若是时间充裕的话,最后可以绕到奇峰镇,看两座横贯在田野上的“人工天河”。 这些六七十年代修成的渡槽,当年用钢筋水泥的脊梁骨撑起了半个县的粮仓。
玉蟾山摩崖石刻 门票:20元 地址:泸县龙脑大道与建设街交叉口东 玉蟾山离博物馆不远,门票二十,不算贵。自驾的话能直接开到半山腰的景区门口,坐公交也方便,往返泸县客运站有车。
之所以取这山名,因为远看山势起伏就像只蹲坐的蛤蟆。 山石奇崛,水色清秀,沿石阶往上走,林深叶密,高大的树冠遮天蔽日,很是凉快,爬到高处还能望见泸县的轮廓。
当然啦,玉蟾山最为人熟知的,还是它那四百多尊摩崖造像,它们大多是明朝永乐到天启年间所刻,零星几处是清朝补的刀。
我知道在四川一说起摩崖石刻,多数人准想起重庆大足和安岳那些尖子生。 其实这里的阵仗也不小,这些石刻不端着架子,造型各异,透着股别致的趣味,像被岁月磨出包浆的老物件,倒比那些正襟危坐的更有看头。
里面最抢眼的是五米多高的千手观音,站跟前得仰着脖子看,三十六条胳膊各持法器,后头密密麻麻的千手像孔雀开屏,望上去十分的震撼。
往下走两步就是九龙浴太子,巴掌大的石刻藏着九条镂空龙,小巧精细,据说山雨一来,水槽漫了,就能看见九龙吐水的奇景。
有意思的是,这山还收留过不少名人。 野史说建文帝逃在“靖难之役”后,曾逃难至玉蟾山,饿得前胸贴后背时被当地农妇救了,如今山上有尊端碗的造像,说的就是他出家后的模样。
黄庭坚题的“玉蟾”和杨慎写的“金鳌峰”还杵在崖壁上,另外东北角山腰上还刻着蒋兆和的不朽之作—《流民图》。
宋代石刻博物馆 门票:0元 地址:泸泉路泸县博物馆 泸县这趟行程里,最让我惦记的还得是这个地方。 顺着玉蟾街道文博路摸过去,坐高铁过来转公交或者打车都行,公交下车后还得走两步道儿。
进门不花钱,门口扫个码填信息就能进。 展馆分两层,一楼三个展厅摆着四神、武士、伎乐、侍从这些主题的石刻,刻的栩栩如生。
二楼专讲龙文化,除了盘踞在墓门楣额上的昂首螭龙,甚至连龙脑桥的龙头都搬过来了。 龙须鳞片根根分明,整个馆里就三两个游客,对着石刻发半天呆也没人催。
我上次见这么多南宋石刻还是在宁波东钱湖旁的南宋石刻公园里,但论数量、论雕工,还得是这儿,一万四千多件文物,光国家一级的就有120件。
问这些宋代石刻怎么来的?答曰:墓里。 冷知识,泸县里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宋墓群,还被列为2002年全国重要考古发现之一。 至于泸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宋墓石刻?这与泸县在南宋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有关。
别看现在是个小县城,两千年前这里可是川滇黔交界的水陆码头。 长江支流穿城而过,三条省界的货都在这儿集散,当年也算西南地界排得上号的军事要塞。
唐宋乱世那会儿,北边打得头破血流,中原大户看到这边水土安稳,便纷纷拖家带口往这儿跑。 到了南宋朝廷南迁,当官的阔佬们更是扎堆落户,生前住大house还不行,死后还要请手艺好的石匠给自己修阴宅,这才留下满山遍野的石头雕刻。
龙脑桥 门票:0元 地址:泸县玉蟾街道办龙桥村村龙桥文化生态园 泸县这地方,“中国龙文化之乡”的牌子不是白挂的,有关龙的东西有很多,比如龙桥、龙舞、龙雕什么的,很是丰富。
尤其是龙桥,始于宋盛于明清,据说全县散落着181座龙桥(其中47座为国保单位),镇水的、驮路的、雕花的应有尽有。
龙灯桥
济众桥 最亮眼的莫过于县城北郊九曲河上的龙脑桥了。 它与赵州桥、卢沟桥并称“中国三大古桥”,也是中国最大的龙雕石板梁桥,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有六百多年历史,目前是靠前的第四批国保单位。
600多年前,九曲河水总冲垮木桥,当地人索性就拿青石换了木头。 还往桥墩雕上了龙王麒麟、狮子白象,鳞翅流云,栩栩如生,到了清朝,乾隆爷专门点过这桥的名,下旨让官府好生看管。
另外我还注意到龙嘴内放有石珠,据说一颗重达50KG,作用是当水流湍急时,会冲击石球发出声响以示过桥的人们注意。
为了这桥,当地还专门修了一座龙桥文化生态园,目前参观免费、 停车免费。 进来之后大概走一公里,就能见到龙脑桥,整个园区很大,分布着一些小景点,看的出来规划挺大,现在有些荒废了。
屈氏庄园 门票:0元 地址:泸县方洞镇石牌村 川南的乡野里藏着不少旧时大户的宅子,多是明清到民国年间修的,有名的像是成都大邑县的刘文彩庄园,再就是泸县这里的屈氏庄园。
具体位置是在方洞镇的石牌坊村上,这地方离泸县城区17公里,不要门票,但是交通不太方便,可以自驾或者打车前往。
清朝嘉庆年间,屈应选卸了清州府知事的官帽,揣着银票回乡置地。 选宅基时还请了风水先生,五仙山作屏,濑溪河为带,硬是把庄稼地修成了福地。
有钱人既要住得舒坦,也得防着乱世。 1912年,因为川南土匪横行,孙子屈恒升愣是在宅子四角加修了四座碉楼,每座碉楼三层高, 墙上布满机枪眼,生生把宅子修成了军事要塞。
如今庄园内共有房屋180多间,共置有内外大小花厅、天井48个。 并配有戏园、佛堂、内花园、外花园、水池、冰亭、钓鱼台、网球场、跑马道等设施,另外有九道拐等暗道机关以及地下粮库、地下银库等等。
屈氏乃泸县大户,巅峰时有土地3500多亩,主要分布在泸县、隆昌、荣昌三县的10多个乡镇,每年收租粮达63万多公斤。
奇峰渡槽(国八) 门票:0元 地址:泸县奇峰镇 奇峰是个镇子,离泸县城区二十多公里。 所谓渡槽,说白了就是架在半空中的输水管道,水往低处流是常理,可这地方偏偏水在低处,田在高处
其实古人早就玩过这套,西汉年间的“飞渠”,听着像什么玄乎手段。 其实就是凿木为槽引水过谷,到了建国初期,木头石头加钢筋水泥,搭出来的渡槽方方正正。
中国至今现存大约10900座渡槽,有名的像是河南林县的红旗渠、广东罗定的长岗坡渡槽以及泸县的奇峰渡槽了。
泸县这地界自古靠天吃饭。 六零年代闹春旱又逢冬旱,稻田干得冒烟,原本该绿油油的秧苗蔫成了枯草,当时只能用木水车抽水,或是围田囤水。
于是奇峰渡槽应运而生,它包括1975完工的胜利渡槽和1978年完工的华丰渡槽,修成了要用水,拧开闸门就行,老乡们蹲在槽墩下抽旱烟,半空中水柱子哗哗淌。
华丰跨距最大,跨拱最高,这庞然大物沉默地穿过稻田与屋脊,可惜水渠层离地几十米,人上不去。
而胜利渡槽则更接地气一点,作为三通结构,水走天上,人走腰间,河走桥底。 老乡赶集不必绕道,扛着扁担穿过石拱廊道,春风穿堂而过,捎带着渠水的凉意。
——————— 在从龙脑桥去往屈氏庄园的途中还会经过喻寺镇。 这里藏着泸县唯一一座明代木构建筑—即始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的圆通寺(国八),感兴趣的可以停留看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