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ybzxw |
2025-06-22 08:53 |
纵观中国1300多年科举历史,这个成就前无古人,后只有一个来者。 那就是晚了将近三百年的清乾隆年间苏州人钱棨,但他是断断续续刷的成就,跟黄观这种一气呵成的丝滑连招不能比。
最后提醒一下,池博有午休的习惯,夏天11:30到14:30锁门,冬天则午休到14:00,冬夏转换卡在五一和十一,参观得看准时间。
平天湖 池州火车站过去就10来分钟车程,不用门票,24小时敞着大门。 这湖原来叫白沙湖,因为李白那首水波潋滟的“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意外成就了传世之名。
到南宋那会儿,岳飞抗金扎营齐山,在湖边训水,也留下过“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的感慨。
这湖大得让我这初次来的人恍惚,西湖的1.5倍水域摊开在皖南丘陵里。 环湖绿道像条绵长的灰色绸带,建议自驾或者骑行,徒步环湖这种事着实有些废腿。
之前外交部华部长推的那个“天空之镜”,就在环湖公路的天路段。 水面把环湖公路托成悬空缎带,云絮坠在柏油路面上流淌,无人机升起来的时候,镜头里的公路在波光里浮沉,如同仙境一般。
当然啦,要达到这个效果,要得赶上透亮的晴天,要是你阴雨雾天过来,基本上是啥也看不到的。
齐山摩崖石刻 平天湖附近还有座齐山,本地人免费,外地人40块钱,有点小贵。 这山的名字,早在唐代就有了记载,说那会儿十座山头排得齐整。
小山不高,植被倒是疯长得热闹,石板路像羊肠子似的七拐八弯,随便挑条岔道就能避开人群,反正游客本来就不多。
但在古代,齐山还是相当热闹的。 自唐至清,这里接待过李白、岳飞、陆游、朱熹、王阳明这些课本上的常客,山道上随便踢块石子都能碰见两三个名臣手迹。
这就是齐山上最大的看点—齐山摩崖石刻了,也是一处2013年的第七批国保单位。
大多是阴刻,字数少的仅两字,多的可达百字,真草隶篆各种书体都有。 风格也是五花八门,有的笔画圆润流畅,力道十足;有的字形瘦长挺拔,笔锋刚劲有力。
最有名的是北宋名臣—包拯包大人在在任池州知州时,在寄隐岩亲手写的“齐山”二字,字体遒劲,像是给这座矮山挂了块金字招牌。
南宋池州知府史定之留下了“左史洞”和“华盖洞”,明代池州知府冯叔吉留下来“玉箫峡”和“玄武石”。 清代雍正年间,书法家李暲还有替岳飞补了“好山好水观未足,马蹄催趁月明归”的诗句,乾隆三年(1738年),安徽巡抚赵国麟登上齐山,题刻下楷书“万壑云涛”。
因为年代久远,长期受着风沙、雨雪、阳光啃食,有的笔画浅得要用手指摸才能辨出字形。 文物局的专家用化学试剂和红油漆,又把宋元明清的笔迹重新描了一遍。
齐山脚下还藏着金地藏寺和野生动物园。 金地藏寺始建于宋朝,明清时期复建过,可惜在日军轰炸和文革期间被毁得只剩残垣断壁。如今寺庙已经重新修建得焕然一新。
池州明代双塔 平天湖往东走,清溪河故道和长江交汇处杵着座明朝古塔,池州人叫它清溪塔,也有唤妙因塔的。
明万历二十九(1601)年,知府钱槚起头搞基建,结果官员走马灯似的换,银子总断供,塔刚砌了一层半就烂尾了。
直到万历四十三(1615)年,昆明人金本高来当池州知府,重新规划才把工程续上,前前后后折腾了16年,总算封了顶。
七层八角砖塔夯到55.7米,底下垫着八边形台基,砖柱边角排兵布阵,塔檐层层外挑,当年每层佛龛里供着菩萨,如今早没影了。
崇祯十五年夏天挨过雷劈,抗战时日寇舰炮轰击,以前还能数出十多处弹坑。 清人曹殿奇登塔后写过诗,说站在高处能望见雁影渔歌,江流浩渺。
有意思的是在贵池城区里还有座对望的古塔—同为2019“国八”的百牙山塔,明朝嘉靖十七(1538)年知府陆冈的手笔。
六边七级楼阁式砖塔,34.3米的身量,每层门窗拱券相间,楼板像套环似的往上收,看着就腰细。
细究古人建塔缘故,其实就三个字—镇风水。 池州城的水口“顺流直泻”,说人话就是说长江水直溜溜冲走了城里的灵气,得弄点东西镇场子,于是才有了镇长江口的清溪塔,守城关的百牙塔。
———————— 秋浦河向东四五里地,杏花村的酒旗飘了十二个世纪,池州刺史杜牧的“牧童遥指”估计是全中国最早的文旅营销案例。
杏花村 除了贵池这独苗市辖区,底下还拖着青阳、石台、 东至三兄弟。 东至县是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地方,升金湖湿地一到冬天就落满候鸟,因此有“中国鹤湖”的名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