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6-09 11:03 |
最近不少宝妈宝爸去儿科医院时都念叨:“孩子过了一岁脾气咋突然变大了?稍不顺心就哭闹打滚,简直让人头疼!”儿科医生发现,1 - 3岁宝宝发脾气的情况明显变多,其实啊,80%都和家长平时的带娃方式有关。这三个容易踩的坑,咱们可得注意啦!

第一个坑:惯着惯着,让娃学会用情绪“拿捏”大人
一岁多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的小想法了,但说话还不利索,就爱用哭闹表达需求。有些家长心疼孩子,就啥都依着:想吃糖马上给,想摸危险的东西也不管,甚至在外面孩子一闹就赶紧妥协。时间长了,孩子就觉得“只要我哭闹,爸妈就会听我的”,慢慢就养成用情绪来“控制”大人的习惯了。
咱们可以这么做:孩子因为没满足需求发脾气时,先别着急说教或者妥协,保持冷静很重要。比如孩子非要摸热水杯,咱就把他抱到旁边,跟他说“这个烫,不能摸”,然后拿他喜欢的玩具哄哄他。要是一直哭,就带他到安静的地方,陪着他但别理他,等他情绪稳定了再跟他讲道理。时间久了,孩子就知道哭闹没用,自然就少闹啦。
第二个坑:光知道“冷处理”,没真正关注娃的小心思
好多家长觉得“冷处理”就是不管孩子,任他哭闹。可有时候孩子发脾气,是因为想让爸妈多陪陪自己,或者缺乏安全感。比如妈妈加班回来没陪孩子玩,孩子摔玩具,要是家长只顾着玩手机,随便说句“别闹了”,孩子就会觉得被忽视了,反而闹得更厉害。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分离焦虑期,要是家长经常突然离开或者对孩子态度冷淡,孩子情绪就更容易波动。

正确的做法是:孩子因为被忽视发脾气时,咱先放下手里的事,蹲下来和孩子平视,抱抱他或者拍拍他后背,让他感受到咱们的关心。然后问问他:“是不是想让妈妈陪你玩呀?咱们一起搭积木好不好?”要是孩子还不会说太多话,咱就观察他的行为,看看是不是饿了、困了或者哪里不舒服,帮他把需求说出来,比如“是不是饿啦”“想让妈妈抱呀”。平时每天抽出30分钟专门陪孩子玩,让他知道爸爸妈妈的关注一直都在。

第三个坑:限制太多、没耐心,娃心里憋屈才发脾气
一岁多的孩子特别喜欢探索,翻抽屉、扔东西、自己吃饭,啥都想试试。可家长总怕危险、怕麻烦,老是制止孩子:“不许碰!”“你太小,做不了!”孩子努力尝试却被否定,心里就会觉得特别挫败,只能用发脾气来表达不满。还有些家长看孩子发脾气,就急着吼孩子、打骂孩子,这样反而让孩子情绪更不好了。

咱可以提前把家里危险的东西收起来,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探索空间。比如允许孩子玩厨房抽屉里的塑料碗,但是告诉他刀具不能碰;孩子自己吃饭吃得满地都是,先夸夸他“宝宝自己吃饭真棒”,然后再慢慢教他收拾。要是孩子因为做不好事情发脾气,咱别指责他,而是跟他说:“你想自己穿鞋子没成功,是不是有点着急呀?妈妈和你一起试试。”多耐心示范,让孩子觉得自己能行,这样因为挫败感发的脾气就会少啦。

给家长的小建议:管娃的情绪,也是咱们自己的成长
孩子发脾气其实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他们在学习怎么表达自己、怎么适应规则、怎么管理情绪。咱们别要么啥都依着孩子,要么就简单粗暴地管孩子,而是要成为孩子情绪的“稳定器”。多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用科学的方法引导,等孩子到了3岁左右,语言能力和自控力强了,发脾气的情况就会慢慢减少。

要是孩子情绪问题越来越严重,比如每天发作超过5次,还有自伤行为或者不吃饭,就赶紧问问儿科医生或者儿童心理专家,看看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或者有其他心理问题。

带娃就像一场修行,比起纠正孩子的脾气,咱们自己先学会温和又坚定地面对问题更重要。当孩子感受到咱们的理解和尊重,那些情绪上的小风暴,最后都会变成成长的助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