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ybzxw |
2025-06-06 17:58 |
若问起什么是江南,“苏杭”是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其次忆吴宫嘛,白居易也是这么认为的,但苏杭之外的江南,我再补充一个,即是远山如黛,近水含烟的徽州。
所谓徽州,即是“安徽”二字的除安庆外的另半边。 其一府六县,大致为今天的黄山市去掉黄山区,加上宣城绩溪,江西婺源。
徽州在历史上叫了八百多年,直到1988年为了推广黄山奇秀这才改的“黄山市”,自此韵味大减。 在当地人方腊还没造反之前,徽州还叫歙州,它的府城就在今天的歙县,安徽现有的7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歙”这个字有两种读音,一是Xi,通吸气的吸。二是she,为歙县的专属。 他的资历在省内绝对算老,秦朝就设了县,北宋设徽州府,自此府县同城成了古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歙县是徽文化的发源地,徽商,徽菜,徽剧(京剧起源),文房四宝等等。 明清时在淮安,扬州“卖盐”的徽州商人富甲天下,作为大本营的歙县更是遍地流金。
“徽州古城闲逛指南~” 时过境迁,徽州府已成了过去,歙县如今也只是地级黄山市的三区四县之一。 在“天下第一奇山”黄山的耀眼光环下,其实很少有人了解这座有山水有历史的小城。
歙县有中国古城界“F4”之一的徽州古城,这也是来这旅行的核心。 所谓徽州古城,其实说白了就是歙县古城,秦朝置歙县时就建了城,宋元明清多有扩建修缮,当时既是县治中心又是府治中心。
国内的“古城不古”不是什么新鲜事,毕竟里面里面生活的人不是古人。 我承认徽州古城的商业化确实严重,那条所谓的“商业街”只是他们本地人逛街生活的地方,并不是为游客而专设。
咱们大可以避开中轴线的商业主街,抬脚去一些小巷子里逛逛。 比如旧时古城里的富人区—斗山街,所谓富人即是当时的徽商,从汪氏家宅到杨家大院,两侧名门故宅鳞次栉比,马头墙高耸错落,徽州三雕更是随处可见。
作为古建爱好者,寻古也是咱的保留节目。 先是城外的长庆寺塔,虽然只是“国七”,但却是正儿八经的南宋物件儿。
宋重和二年(1119年)它就屹立在练江畔,作为着古城的地标性建筑。 不远处的太平桥是“国七”,和长庆寺塔一样建于南宋,可惜元末毁于战火,明弘治年间才又重建,是安徽省最大的联拱石桥。
再就是离古城1公里左右的鱼梁坝了,吃饱了沿着河道晃悠着就来了。 它是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江湖人称“江南第一都江堰”,也是第五批国保。
早在唐宋,新安江边的居民就在这垒石成坝。 目的就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在明清时期这里就成了上通徽州六县,下抵杭嘉湖的重要码头。
脑子灵光的人通过这里,把山里的茶叶,土产,药材卖出去,再将外面的货物运回来,我们把这群人叫做“徽商”。
一路上景色宜人,鱼梁坝旁有个鱼梁古镇,但说是镇,规模嘛更像个村,里面几乎没啥商业化,小街巷里还住着许多户人家。
当然城内还有不少文物,比如唐代的蛤蟆井,明清的南谯楼等等。 其中最大的咖,莫过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所建的许国牌坊,这位正儿八经的“88年国三”,放在山西也很能打了。
许国是歙县人,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元老,因在云南平叛有功,成了仅次于首辅的次辅。
古代臣民只能建四柱牌坊,只有皇家才有资格建成八柱,许国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势,先斩后奏,冒着杀头的风险建了这座八角牌坊,全国仅此一例。
古城里还有两座小博物馆值得一看,黄宾虹纪念馆和徽州历史博物馆。 其实我们先去的是古城外的歙县博物馆,逛了一圈才得知馆藏文物都搬进古城内的历史博物馆了。
尽管已经空空如也,但仍是一桩意外之喜。 歙县博物馆 歙县博物馆在徽州古城之外,紧挨着练江,隐藏在小山坡之上,与其说是博物馆,倒不如说是碑林+私家园林的结合体。
山下有座太白楼,据说李白曾来歙县寻访隐士许宣平,因为这件事,后人便在他饮酒的地方建楼纪念。
碑林是新安碑园,主要有明代《余清斋》《清鉴堂》二套石刻法帖陈列,收藏了王羲之、颜真卿、虞世南、怀素、米蒂、赵孟頫等名人手迹,书法爱好者的天堂。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能是疏于打理的缘故。 连门口的石狮子都爬满了厚厚的青苔,拾级而上则是别有洞天,青翠的古树映衬花窗的光影,有盎然的生气。
也是遇到当地人闲聊了两句,这才知道这里原本的文物内容都搬走了,现在只剩下太白楼和碑林了。
“古城周边游~” 歙县的景点大多集中在古城内,但周边仍有许多值得一去的地方。 比如一个叫“徽州大宅院”的地方,初听时我还以为是个饭店,看到“北有乔家大院,南有徽商大宅院”时,我又以为是哪位徽商的大豪宅。
去了才知道,豪宅确实是豪宅,只不过是拼凑而成的。 各个“零部件儿”都是散落在县内各处徽派古建拼凑而成,牌坊楼阁,廊桥戏台,应有尽有,叫它“徽派建筑艺术博物馆”更为贴切。
粉壁黛瓦马头墙,天井浮雕冬瓜梁,徽派建筑的“砖、石、木三雕”在宅院里随处可见,感叹以前徽商的财力雄厚。
大院虽不在徽州古城之内,但离古城并不算远,过了练江步行可抵达,这儿唯一的“缺点”就是门票稍贵,一张票得要80元。
一个人去看也很容易看不明白,预测天气的门板,小姐的闺房,少爷的书桌,遍布角落里的雕梁画栋,细节多多,讲究多多。
古村落是徽州地区的特色,有名气的像是西递,宏村,呈坎以及适合赏秋的塔川。 歙县作为徽州府的心脏,周边村镇上自然不缺古村落,在深渡镇就有依山而筑的阳产土楼,晒秋不是江西婺源篁岭的专属,在这儿同样也有。
在郑村镇棠樾村有七连座牌坊群,是1996年的“国四”。 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慈孝里坊,到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建乐善好施坊,七座牌坊横跨明清四百年,块块都是御制,块块都是故事。
许村 最后就是古徽州最有名的学霸村—许村了。 许村距离县城西北20公里,有1800年历史,,历史上出过48名进士,近代更有“一门五博士,一族四院士”,文风相当昌盛。
许村是个移民村,唐代之前叫“昉溪”,南朝梁时,新安太守任昉辞官后搁这儿隐居。 唐末大乱,户部尚书许儒为避战乱,徙居于此,嗣后人丁兴旺,于是昉溪就改叫了许村。
从歙县到许村大概20公里,如果不自驾的话,可以从歙县汽车站搭乘中巴前往,以前还收门票,但现在已经免费参观了。
在这处面积并不算大的古村落上,明清和民国遗留的老屋有几百座,其中有“国保”title的,大概有那么16处,这个密度算是相当厉害了。
村里最亮眼的古建,莫过于村子东边最经典的“两坊一亭一廊桥”组合。 其中两坊,一是明穆宗朱载坖为许村两位百岁徽商夫妻勅建的“双寿辰恩坊”,二是明武宗朱厚照为福建汀州府知府许伯升(许村人)所建的五马坊。
亭是大观亭,桥是高阳桥,前者是明嘉靖年间的重檐八角歇山式亭榭,后者的年纪则要大一些,从元代开始就横卧在昉溪河上了。
高阳桥可以算是许村的标志性建筑了,桥名唤作“高阳”也是为了纪念他们发端于河北高阳郡,即今天的保定涿 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