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好久不做面包了,失了手准,味道却还在,松软香甜,自制的就是香 [22P] --]

武当休闲山庄 -> 生活妙招 -> 好久不做面包了,失了手准,味道却还在,松软香甜,自制的就是香 [22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厨爹 2025-06-02 15:20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姜谷粉丝 2025-06-02 16:53
双料甜面包的历史起源
目前的搜索结果中未提及双料甜面包的历史起源相关内容。不过,我们可以从与之相关的甜面包及其他面包的起源信息来推测面包类食品的起源发展逻辑。

甜面包相关起源
日式面包中有很多甜面包种类,它起源于日本。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经过明治维新后,很多日本人去到欧洲学习,将欧洲面包制作工艺带回日本,结合日本本身喜欢的口味和饮食习惯,比如加入红豆馅等不一样的馅料,形成了口味偏甜、馅料丰富、口感柔软的日式甜面包特色。后来日式面包逐渐引进中国,受到中国人喜爱。

其他面包起源参考
欧式面包
其历史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当时人们已开始使用酵母发酵面团制作面包。随着时间推移,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各自发展出独具特色的面包文化,著名的种类包括法棍、白面包、全麦面包、甜面包和起酥面包等。

德国面包
德国的传统面包由酸面团或酵母、面粉和水制成,例如混合面包,当地人因地制宜,将小麦、黑麦、斯佩尔特小麦等多种谷物混合制作出口感扎实、营养丰富的面包,且面包可以保存较长时间,适合德国的阴沉天气。

新西兰毛利酸面包
是新西兰原住民毛利人常吃的面包,使用被称作“虫子”的预发酵剂,具有特殊的酸甜口味,制作工艺有着自身独特传统。

虽然无法明确双料甜面包起源,但可以推测它可能是在甜面包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特色食材或口味,进行改良创新而产生的,也许是某个地区面包师的独特创造并逐渐流传开来。

双料甜面包
定义推测
目前果中未明确提及“双料甜面包”的定义,但从“双料”和“甜面包”来推测,“双料”可能意味着这款面包有两种不同的馅料、口味、食材组合等,比普通甜面包有更丰富的口感和层次;而甜面包本身是一种软弹可口的面食,通常用于早餐或下午茶。

可能的用料
搜索中虽无“双料甜面包”确切用料,但结合一般甜面包及双料可能特点,以下这些食材可能会被使用:

食材类别    具体食材
面粉类    高筋面粉、全麦粉、面包粉等4579
液体类    水、鲜牛奶、椰浆、鸡蛋液等4579
调味类    砂糖、盐、黄油、植物油、炼乳、甜面酱、白糖、蜂蜜等
发酵类    酵母、发酵母等
其他可能添加的食材    奶粉、提子、核桃仁、紫薯、抹茶粉、红曲粉、可可粉、香草精、燕麦片、麦片、核桃等
可能的馅料    红豆沙、芋泥、黑山猪肉馅等,以实现“双料”不同口味搭配
可能的做法
虽然没有“双料甜面包”具体做法,但可参考一般甜面包做法:

准备酵母液:在一个大碗中,将酵母和温牛奶混合均匀,静置几分钟,直到酵母发起泡沫
混合搅拌:向碗中加入糖、盐、黄油、鸡蛋和香草精等,搅拌均匀;再慢慢加入高筋面粉等,逐渐搅拌成一个黏稠的面团。

揉面:把面团放在台面上,用手揉搓10 - 15分钟,直到面团变得光滑和有弹性;若使用面包机,可将食材放入面包桶,启动和面程序。
第一次发酵:将面团放回碗中,盖上湿布或保鲜膜,放置在温暖的地方静置1 - 2小时,直到面团发酵至原来的两倍大。

处理双料:可以准备两种不同的馅料,如红豆沙和芋泥;或用不同食材制作两种不同口味的面团。
整形:发酵完成后,将面团排气并放在台面上。把面团分成小份,擀平,包入不同馅料或与另一种口味面团搭配组合,做成想要的形状。

第二次发酵:将整形好的面包放入烤箱或温暖处进行二次发酵,至两倍大。
烤制:预热烤箱至合适温度(如160 - 180摄氏度),将面包放入烤箱,烘烤约15 - 40分钟,直到面包表面金黄(时间和温度根据面包大小、烤箱功率等调整)。
装饰:面包出炉后,可根据喜好刷上蛋液、撒上芝麻等装饰

双料甜面包的营养价值
目前没有直接关于双料甜面包营养价值的资料,但可以从甜面包的普遍情况来推测其营养价值。

营养成分
一般来说,甜面包通常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少量维生素及钙、钾、镁、锌等矿物质。有数据显示每100克甜面包可食部中,热量为1536千焦,蛋白质含量为9.4克,脂肪含量为11.6克。

对健康的影响
提供能量
甜面包中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分能为人体提供快速的能量,满足身体日常活动的需求。不过如果过量摄入,可能会导致血糖波动和体重增加。

存在的健康风险
双料甜面包通常可能含有大量的糖和油脂,过量摄入甜面包中的糖分和油脂,可能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和体重增加等问题。
相比全麦面包等,双料甜面包的膳食纤维含量可能较低,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预防便秘和结肠癌,所以双料甜面包在这方面的健康益处相对较弱。

与其他面包营养价值对比
与全麦面包对比
全麦面包是用全麦面粉制作,含有更多的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其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预防便秘和结肠癌。而双料甜面包通常纤维含量低,且大量糖和油脂带来的健康风险相对更高。
与白面包对比

白面包用精制面粉制作,纤维含量比全麦面包低,但仍含有一定量维生素和矿物质,碳水化合物是身体主要能量来源,不过过量摄入可能导致血糖升高和体重增加。双料甜面包与之相比,糖分和油脂含量通常更高,营养价值相对更低一些

双料甜面包的热量情况
双料甜面包具体热量会因品牌、制作材料和工艺不同而有差异。目前搜索结果中没有直接提及双料甜面包的热量,但有类似的利仕爵双料吐司的热量数据,利仕爵双料吐司的热量是448大卡/100g。

同时,市场上不同种类甜面包的热量范围大致如下,可作为参考:

面包种类    热量(大卡/100g)
面包机甜面包    241
双叶食品Q甜面包    315
King's Hawaiian Hawaiian Sweet Rolls夏威夷甜面包    321
Favorina小甜面包(杏仁黄油)    452
Kpyabw俄罗斯甜面包圈    346
洛夫甜面包(未提及每100g热量)    - 9
巴黎甜面包    338
无印良品SWEETBUN甜面包    386
Samlip甜面包    277
K - Classic甜面包粉    341
一般而言,甜面包因含有糖、油脂等成分,热量通常较高。若想明确特定双料甜面包的热量,可查看产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这上面会标注详细的热量及营养信息。


jjybzxw 2025-06-02 17:19
双料甜面包的制作过程

很高兴看到你重新回到烘焙的世界,并且分享了这款美味的双料甜面包。这款面包不仅结合了豆沙和乳酪的双重美味,还通过精细的制作过程,确保了口感和外观的完美结合。以下是对你分享的双料甜面包制作过程的详细回顾和一些补充建议:

材料准备

汤种:
- 面包粉:100克
- 酵母:1克
- 清水:100克

主食材:
- 汤种面糊:200克
- 面包粉:400克
- 耐高糖酵母:4克
- 细砂糖:50克
- 盐:5克
- 牛奶:130克
- 鸡蛋:2个
- 黄油:50克

馅料:
- 乳酪:300克(加糖量随自己喜欢来)
- 豆沙:200克

制作步骤

1. 制作汤种:
   - 将面粉与清水以1:1的比例混合,再加上100:1的酵母。
   - 搅拌成糊状,蒙上保鲜膜密封,室温发酵2小时或冰箱冷藏十几个小时,待出现大气泡时即可使用。

2. 发酵好的汤种面糊搅拌排气后使用。

3. 和面:
   - 将主食材中除黄油之外的部分放到汤种面盆中,开始和面。
   - 面糊成团起筋后,加入软化好的黄油丁,继续和面,直到面团光滑,能拉扯出薄透的筋膜。

4. 醒面:
   - 和好的面团转移到面垫上,盖上保鲜膜或湿棉布醒上3-5分钟。

5. 调甜乳酪:
   - 乳酪没有甜度,是微咸的那种,需要加糖进行调甜。每百克乳酪加二十克糖比较合适。

6. 分割面团:
   - 大面团分割成大小均等的小面块,然后揉匀成光滑的圆球。

7. 包馅:
   - 取小面球,用掌压扁,放上乳酪和豆沙。
   - 将乳酪和豆沙像包包子一样包裹起来,捏合紧实。

8. 整形:
   - 包好馅料的面包球,擀开成牛舌状。
   - 擀好的面包翻个面横放,从上到下卷起。
   - 卷好的面包,用手搓成粗细均匀的两头尖状。
   - 将面包一头打开,另一头塞进里面,整合成圆环状,并在表面割成大小均匀的开口。

9. 发酵:
   - 做好的面包生胚摆入烤盘中,间隔开距离,送入发酵箱中或使用烤箱的发酵功能发酵。
   - 待面包生胚发酵至原体积1.5倍大小后,表面刷上全蛋液。

10. 烘烤:
    - 将烤箱提前预热5分钟,上下火180度,放烤箱中层烤15-18分钟。

11. 出炉:
    - 烤好的面包出炉后,端起烤盘在桌面上震两下,然后取出放到烤架上晾凉后装袋,随吃随取。

小贴士

- 发酵温度和湿度:发酵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可以使用发酵箱或烤箱的发酵功能。如果没有这些设备,可以在烤箱中放一碗热水,创造一个温暖湿润的环境。
- 面团温度:控制面团温度在24-28℃之间,有助于酵母的活性发挥。
- 整形技巧:整形时尽量保持力度均匀,避免过度拉扯导致面筋断裂。
- 烘烤温度:根据烤箱的实际温度调整烘烤时间,避免面包表面过早变色或内部不熟。

这款双料甜面包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制作过程充满了乐趣。希望你的分享能够激励更多人尝试制作这款面包,并享受烘焙带来的快乐。感谢你的分享!


查看完整版本: [-- 好久不做面包了,失了手准,味道却还在,松软香甜,自制的就是香 [22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