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5-31 13:59 |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时间过得真快,今天我们就迎来了端午节。端午节,也叫重五节、重午节、龙舟节,它是多个民族的节日,也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最早起源于古代的“天象崇拜”和龙图腾祭祀。仲夏端午时节,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之位,象征着“飞龙在天”。因此当时的南方百越族群以龙舟竞渡的形式祭祖、以此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 后来,端午节有了吃粽子、佩饰、画额、戴香包等习俗。

对于农民来说,最关心的还是天气如何了。我们的老祖宗发现,端午节这天的天气情况与三伏天之间有一定联系。关于端午节与三伏天,有一句老话叫做:“三伏热不热,就看端午节”。今日端午节,今年三伏期间很热吗?接下来一起来看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关于三伏天。 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最潮湿、闷热的阶段,它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阶段。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那么,三伏天为什么会这么热呢?从春季开始,随着太阳直射点渐渐北移,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逐渐增多,地面开始吸收热量并慢慢积累,到了夏天,尤其是在三伏天来之前,此时地面已经有了大量的热量。到了三伏天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但地面之前积累的热量达到了高峰并开始释放,再加上太阳辐射依旧很强,使得地面和近地面空气持续升温,从而气温不断升高,使得三伏天非常的炎热。

要知道,每年的三伏天并不固定,需要推算,那么,三伏天又是如何推算的呢? 三伏天的推算与干支纪日有关。干支纪日就是由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成的组合,一共有60组,用来纪年、月、日时,被称作“60甲子”。 三伏天的推算,与60甲子表中的“庚日”有关,在60甲子表中,庚日共有6个,分别是:庚子、庚戌、庚申、庚午、庚辰、庚寅。庚日与庚日之间,相差十天。 老话说:“夏至三庚入初伏;夏至四庚入中伏;立秋一庚是末伏”。简单点说,入初伏的日子是在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中伏的日子是在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入末伏的日子是在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 这里我们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初伏和末伏的时间都是固定的10天,中伏有时是10天,有时是20天,因此我们只需先确定出初伏和末伏的日子,就可以知道中伏的时间了。

今年夏至时间是6月21日,第3个庚日是7月20日,因此入初伏时间是7月20日,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9日,我们可以得出,今年初伏时间是:7月20日—7月29日,末伏时间是:8月9日—8月18日,中伏时间便是7月30日—8月8日了。 虽说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但到底有多热,我们却不知道。接下来我们就从农谚的角度了解下。“三伏热不热,就看端午节”,今日端午节,今年三伏期间很热吗?一起看看!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端午节这天特别的晒,以至于龙舟表面都异常干燥,那么根据老祖宗的经验来看,预示着到了三伏天的时候,天气非常炎热,这里的“青蛙跳”是夸张的说法,只是为了形容三伏天的炎热程度。 高温炎热的天气,会让作物的呼吸作用增强,呼吸会消耗能量,导致有机物会消耗的更多一些,从而减缓了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到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比如,水稻在高温环境下,呼吸作用加剧,籽粒灌浆不充分,千粒重下降,从而产量降低。 过高的温度也会破坏作物叶片中的叶绿体结构,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和稳定性,降低了光合作用的效率。并且高温还会使叶片的气孔关闭,减少二氧化碳的吸收,进一步抑制了光合作用。 高温高湿的环境为病虫害的滋生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蚜虫在高温条件下,繁殖周期会缩短,数量增多,对作物造成严重危害。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端午节这天下雨了,雨水滋润了农田,那么根据老祖宗的经验来看,预示着到了三伏天的时候,天气会稍微凉爽一些,农民们进行农事也会更顺畅些。 三伏天凉爽,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会有影响,凉爽的天气利于出行,避免了出门大汗淋漓的情况,也减少了中暑的情况,但也需注意防晒,以免皮肤晒伤。另外,在饮水方面,建议大家每天喝2000毫升左右的温水,能减缓口干舌燥的情况。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端午节这天是阴天,阴云密布,根据老祖宗的经验看,预示着到了三伏天的时候,降雨量较多,农作物不会因为干旱而减产,将会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此外,频繁的降雨也会带走一部分热量,因此这也说明三伏天会比较凉快一些。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端午节这天打雷,按照古人的说法,预示着三伏天“冷”,这里的冷并不是特别冷,因为夏季本就不会太冷,只能用凉爽来形容,这说的是该年可能比往年会更凉爽一些。

总结:“三伏热不热,就看端午节”,今日端午节,今年三伏期间很热吗?如果端午节当天是晴天,预示着三伏天很热;如果端午节下雨、阴天和打雷,预示着三伏天较为凉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