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中缅边境,一座乡村小学搭起乡土与未来的桥梁[26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无奇不有 -> 中缅边境,一座乡村小学搭起乡土与未来的桥梁[26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jjybzxw 2025-05-23 08:29

项目地点: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东回镇改新村项目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依托于当地咖啡产业产、学、研的乡村振兴计划的支持下,通过对原有闲置的小学场地进行环境改造与新建,联合乡村笔记缔造的乡村特色产业基地配套设施。项目继承原有小学空间中“学”与“憩”的功能,协调梳理场地内外优良的自然环境,希望在日后开展的咖啡研学中,这个场所能成为研学活动容纳住宿,休闲,趣味活动一体配套基地,成为乡村活力的新节点。

项目鸟瞰图 ©王一翔

场地踏勘之时,建筑的钢结构柱网基坑已然成型,旧规划方案中的客厅设置在原有小学教室与宿舍的中间,整体连成线型空间格局,却也隔开了场地空间中庭院景观与外侧山体自然森林的呼应关系,故此咖啡客厅的设计作为连接场地的元素而诞生。

现状对比©王一翔

基于已然确定的钢结构柱网布局,在建筑的空间布局上我们进行了调整。一层空间中,将咖啡吧的辅助性空间集中于一侧并结合楼梯整合布置,利用咖啡吧空间中连续的玻璃门窗构件形成的透明感,使得一层空间以一种轻质透明的状态介入到古树与自然景观之间。对于二层的民宿空间,我们借鉴传统村落的形式,以不同坡向的屋面组成小型的群落空间,借助平台“浮”在自然环境之中,跳出原有建筑整齐的平屋面形式。

项目鸟瞰图 ©王一翔

项目外观 ©王一翔

轴测图 © 平介设计

炸图 ©平介设计

我们通过二层平台出挑和一层体量退让出的灰空间,配合钢柱形成南侧与东侧的开放式游廊,游廊一方面可以作为两侧建筑的连接通道,另一方面使得二层民宿空间的入口流线形成迂回过渡效果,让住宿空间私密性的得到加强

项目外观 ©王一翔

一层平面图 ©平介设计

▼庭院边廊 ©王一翔

一层的咖啡厅南侧以多扇可开启透明玻璃门为界面,配合游廊形成半开放空间,我们希望以这样的多层次处理,让人在回味咖啡时得到于院内古树环境相接触体验,而北侧则以离地1m的玻璃窗配合长吧台,人在此在眺望远山自然风景后,抿一口当地咖啡,融入到云南山野乡村的质朴之中

咖啡客厅室内 ©王一翔

边廊山野框景 ©王一翔

项目设计中,我们通过咖啡吧与游廊之间连接形成的咖啡吧内部形成洄游流线,增加了空间内多角度体验的可能性。我们以此将咖啡吧室内钢柱,配合竹编悬挂式吊顶,在东西向界面形成的层叠弧线与游廊的吧台空间形成独特的框景效果,而在南北向界面中则呈现出连续弧线与平台的直线相互调和,构建出人、院落与自然景观的之间的视线引导。

二层平面图 © 平介设计

二层露台和树木关系 ©王一翔

山景对景 ©王一翔

二层民宿空间的设计中,通过平台的构建与群落体量的间隙提供人在二层空间中流动的可能性,这样的调整使得人在村落中的步行游走体验被移植到二层空间,同时在这游走过程中与庭院古树形成的交互,让人得到了一种与自然在不同高度接触的独特体验。

▼客房一瞥 ©王一翔

项目外观 ©王一翔

项目外观 ©王一翔

建筑立面空间作为整体院落的整合,一层空间利用塑木地板与院落室外空间衔接,配合白色的立柱与透明玻璃窗立面,形成白色的悬浮体量与周边的原有建筑相互协调。墙面材料选取带有竖向纹理的真石漆,整体建筑远观时呈现出映衬在绿林之中白石之感,近观则以细腻的肌理触觉与视觉增添整体空间质感。

项目外观 ©王一翔

咖啡客厅作为乡村笔记后期运营咖啡研学活动的场所,我们同时将整体小学内原有的教室与宿舍进行加建设计,提供完备的住宿条件,配合咖啡客厅的民宿空间形成四人间、标间、套房的多样化休憩空间。

入口庭院 ©王一翔

院落整体布局方面,我们对院落的景观布局进行调整,保留一定程度的运营灵活性。我们希望场地内预留出的木质活动平台与休闲草坪能够容纳更多的社区活动,使得众多研学学子更好地融入到当地居民社区生活中。值得一提的是,在项目建设中,或许是出于某个灵光一现的念头,原本分离的客厅与小学宿舍被一座钢结构玻璃楼梯连接起来,通过对小学宿舍屋顶的利用增添了院落的活动空间,增加了社区活动中院落的观赏空间,人、乡村、自然在这一刻得以融合,这才实现农村社区的共建共享,得以一同拥抱的自然馈赠。

▼夜景活动© 乡村笔记

▼夜景概览 ©王一翔

▼施工纪实 © 平介设计

方案模型 © 平介设计

项目外观 ©王一翔

项目鸟瞰图 ©王一翔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改新村乡村振兴配套基地

业态规划:上海乡村笔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平介设计,华建集团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

施工图设计:云南玖星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1200㎡

项目设计&完成年份:2023,102024,05

设计团队:

平介设计王蕴伟,王恩铸,李宗键,张莹,吴斯

苏州大学:杨楠

摄影版权:王一翔

业主澜沧县东回镇改新村,上海乡村笔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jjybzxw 2025-05-23 08:30
  这个项目真的很有特色,它依托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咖啡产业,通过乡村振兴计划的支持,对原有闲置的小学场地进行了环境改造与新建,打造出了一个集研学、住宿、休闲、趣味活动于一体的配套基地。这个基地不仅继承了原有小学空间中“学”与“憩”的功能,还巧妙地融入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成为了乡村活力的新节点。

  设计理念与调整

  在项目设计之初,设计团队就发现了原有规划方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客厅的设置隔开了场地空间中庭院景观与外侧山体自然森林的呼应关系。因此,他们决定对空间布局进行调整,将咖啡吧的辅助性空间集中于一侧,并结合楼梯整合布置。这样一来,一层空间就以一种轻质透明的状态介入到古树与自然景观之间,让人在品味咖啡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对于二层的民宿空间,设计团队借鉴了传统村落的形式,以不同坡向的屋面来组成小型的群落空间。这种设计不仅让民宿空间“浮”在自然环境之中,还跳出了原有建筑整齐的平屋面形式,为住宿者提供了一种与自然在不同高度相接触的独特体验。

  空间布局与功能

  通过二层的平台出挑和一层体量退让出的灰空间,配合钢柱形成了南侧与东侧的开放式游廊。这个游廊不仅作为两侧建筑的连接通道,还使得二层民宿空间的入口流线形成了迂回过渡效果,增强了住宿空间的私密性。

  一层的咖啡厅南侧以多扇可开启透明玻璃门为界面,配合游廊形成了半开放空间。这样的设计让人在回味咖啡时,能够与院内的古树环境相接触,感受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而北侧则以离地1m的玻璃窗配合长吧台,让人在眺望远山自然风景后,能够抿一口当地咖啡,融入到云南山野乡村的质朴之中。

  细节设计与材料选择

  在细节设计方面,项目团队也下足了功夫。他们通过咖啡吧与游廊之间连接形成的咖啡吧内部洄游流线,增加了空间内多角度体验的可能性。同时,他们还巧妙地利用钢柱和竹编悬挂式吊顶,在东西向界面形成了层叠弧线与游廊的吧台空间独特的框景效果。

  在材料选择方面,项目团队也考虑到了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他们选取带有竖向纹理的真石漆作为墙面材料,使得整体建筑远观时呈现出映衬在绿林之中白石之感。而近观时,则能感受到细腻的肌理触觉与视觉增添整体空间的质感。

  总结

  这个项目不仅是一个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更是一个将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的设计典范。它通过巧妙的空间布局、功能设置和细节设计,为研学活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配套基地。同时,它也通过保留和融入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元素,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个基地将会成为越来越多人向往的地方,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


姜谷粉丝 2025-05-23 10:14
中缅边境乡村小学:连接乡土与未来的桥梁
独特地理位置与多元学生构成
在中缅边境有两所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小学,姐告小学和银井边防小学,它们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而独具特色。姐告小学处在瑞丽江东岸的姐告边境贸易区,距离缅甸木姐市仅百米,是一所“国门小学”;银井边防小学位于瑞丽市姐相镇银井村,国境线从银井村中蜿蜒划过,形成“一寨两国”的人文奇观,学校学生基本来自中缅两国边境村寨。

姐告小学现有在校学生463人,其中缅籍学生183人;银井边防小学自2008年开创三方联创模式后,警校共建16年来共接收了174名缅籍适龄学童入校就读。这些缅籍学生有的是跟随父母在瑞丽生活,有的是寄宿在中国亲戚家,还有的每天跨中缅边境往返上学。

优质教育资源与公平教育机会
这两所学校为中缅学生提供了优质且公平的教育资源。姐告小学自2005年首次接收2名缅籍学生后,缅籍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在分班时,不分民族、不论国籍,学生同享中国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杂费等政策。银井边防小学的缅籍学生也能免费享受到中国义务教育和先进的教育资源,并全部纳入我国“两免一补”和营养早餐改善计划。

同时,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助。如姐告小学在入校分班时,老师会选择优秀的中国学生与缅籍学生结对,让中国学生在学习、游戏、生活等方面帮助缅籍学生,促进了两国学生的交流与共同成长。

文化交流与情谊传承
校园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姐告小学的校园围墙立柱上用中文、缅文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标语,宣传栏印有陈毅写的诗歌《赠缅甸友人》,营造了浓厚的文化交流氛围。在银井边防小学,走进教室很难区分谁是中国学生,谁是缅甸学生,他们课上一样认真听讲,课间一同嬉闹玩耍,相处融洽,没有国别的区分。学校还与银井分站共同打造了《边防小学校歌》,唱出了中缅胞波情谊世代相承的希望。

培养人才与连接未来
多年来,这些学校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姐告小学已有10名缅籍学生进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中国高等学府深造,毕业后在中缅两国经贸、科研、人文等领域发光发热,为中缅两国的交流与合作贡献力量。这些乡村小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知识,更搭起了乡土与未来的桥梁,让两国学生在这片土地上共同成长,书写着中缅友好的新篇章



查看完整版本: [-- 中缅边境,一座乡村小学搭起乡土与未来的桥梁[26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