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801728 |
2025-05-18 21:23 |
导语:清朝共有十二个皇帝,这十二个皇帝中有很多少年皇帝,比如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他们二人之所以能够在波涛汹涌的朝堂上游刃有余,完全是因为自己母亲和祖母的扶持。而清朝后期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即慈禧太后和两个少年皇帝光绪、宣统。
 我们先从光绪开始讲起,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同治因为终年不务正业,于公元1875年毫无功绩地去世了。当时慈禧太后看着局势渐渐混沌,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便暗中逼死了同治的皇后和未出生的孩子,后来以同治无子嗣为由,让自己亲妹妹的儿子——光绪登基,自己垂帘听政。
 光绪的一生是悲惨的,他年仅四岁就成了皇帝,可那个时候的他甚至不知道成为皇帝意味着什么。虽然慈禧太后从前很是溺爱同治,可到了光绪这里,不知道是因为不是亲生儿子,还是因为引以为戒,她对光绪十分严厉。比如让光绪称呼她为“亲爸爸”,一言一行都要按照她给光绪制定的规矩来办,一旦有做了不符合规定的事,便会受到严厉的责罚。 可想而知,一个年仅四岁的孩子,虽然有着整个后宫最尊贵的身份,但实际上过得连最卑微的奴婢都不如。他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下,不敢肆意而活,一辈子过得小心翼翼,对慈禧太后不敢有任何反抗。这也使光绪从小就胆小又懦弱,偏执又暴躁。
 平心而论,如此性格的人怎能担当大任呢?尽管光绪最后有资格亲政了,可也许是常年压抑使然,他迫切想要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就这样,他趁着慈禧太后移居圆明园的功夫,便同翁同稣、康有为、谭嗣同等人,一起倡导学习西方。 他们先是拿满清大臣开刀,裁了他们的官职,提拔那些提倡改良的人为官。不仅开办新学堂,招纳人才,还处处限制八旗子弟的特权。尽管这些措施带有一定的先进思想,可这无疑是让贵族的利益受损,于是守旧派和改良派在朝堂上开始厮杀起来。
 光绪帝最后的下场极为凄惨,他因为自己一派的势力过于单薄,再加上错信他人,被人出卖,最后输得一败涂地。就这样,他被慈禧太后关在了南海瀛台。在那段日子里,他不仅身体上饱受折磨,精神上也受到了极为严重的打击。因为害怕他逃走,慈禧太后不仅派人对他严加看守,还拆除了通往瀛台的唯一一座桥。 可想而知,一个正常的人常年被关在这种地方,还会精神恍惚,更何况是从小备受慈禧太后压迫的光绪呢?他没过多久就被折磨得目光呆滞、疯疯癫癫,每天都是衣衫不整、披头散发得活着。如果有人在他耳边提起太后两个字,说他被吓得魂飞魄散一点都不夸张。
 1908年光绪病重,这也算是让他解脱了。弥留之际,光绪听到慈禧太后要立自己的侄子溥仪为下一任皇帝。光绪听到后虽然想反对,可自己马上就要死了,又有什么用呢? 光绪之所以反对溥仪当皇帝,完全是不想溥仪再步自己的后尘。自己这一辈子活得支离破碎,一直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下无法自拔。虽然自己快死了,但是也算是脱离了慈禧太后这一生的控制。试想,有慈禧太后这样的人在,不论谁当皇帝,手里哪会有实际的权力呢?
 他回想起自己的一生,身不由己、任人摆布,最后落得一个郁郁而终的下场。而溥仪最后还接了自己的班,这是一件多么悲哀又讽刺的事情啊!可他在弥留之际又能做些什么呢?只能发发自己的牢骚,感叹一下命运的不公罢了。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不勇敢地踏上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我们就无法到达理想和目的地;如果我们不勇敢地为自己的一生去拼搏,我们就无法获得辉煌的成功;如果我们不勤劳刻苦,我们就无法收获希望;如果我们这一辈子都没有什么追求,我们就无法品味堂堂正正的人生。
 总结:一沙一石凝聚成壮丽的千里大堤,一缕一缕吐丝的春蚕最后破茧而出重见光明,扬起风帆的船只最终不畏风雨乘风破浪……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都是为了告诉我们,人生在世,毅力是每个人身上不可或缺的。虽然光绪有毅力,可生不逢时,最后落得这样一个下场,而只能说他命不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