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光绪帝在临终前得知下一任皇帝是溥仪,留下两句让人泪下的话 [7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无奇不有 -> 光绪帝在临终前得知下一任皇帝是溥仪,留下两句让人泪下的话 [7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527801728 2025-05-18 21:23



导语:清朝共有十二个皇帝,这十二个皇帝中有很多少年皇帝,比如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他们二人之所以能够在波涛汹涌的朝堂上游刃有余,完全是因为自己母亲和祖母的扶持。而清朝后期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即慈禧太后和两个少年皇帝光绪、宣统。



我们先从光绪开始讲起,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同治因为终年不务正业,于公元1875年毫无功绩地去世了。当时慈禧太后看着局势渐渐混沌,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便暗中逼死了同治的皇后和未出生的孩子,后来以同治无子嗣为由,让自己亲妹妹的儿子——光绪登基,自己垂帘听政。



光绪的一生是悲惨的,他年仅四岁就成了皇帝,可那个时候的他甚至不知道成为皇帝意味着什么。虽然慈禧太后从前很是溺爱同治,可到了光绪这里,不知道是因为不是亲生儿子,还是因为引以为戒,她对光绪十分严厉。比如让光绪称呼她为“亲爸爸”,一言一行都要按照她给光绪制定的规矩来办,一旦有做了不符合规定的事,便会受到严厉的责罚。

可想而知,一个年仅四岁的孩子,虽然有着整个后宫最尊贵的身份,但实际上过得连最卑微的奴婢都不如。他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下,不敢肆意而活,一辈子过得小心翼翼,对慈禧太后不敢有任何反抗。这也使光绪从小就胆小又懦弱,偏执又暴躁。



平心而论,如此性格的人怎能担当大任呢?尽管光绪最后有资格亲政了,可也许是常年压抑使然,他迫切想要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就这样,他趁着慈禧太后移居圆明园的功夫,便同翁同稣、康有为、谭嗣同等人,一起倡导学习西方。

他们先是拿满清大臣开刀,裁了他们的官职,提拔那些提倡改良的人为官。不仅开办新学堂,招纳人才,还处处限制八旗子弟的特权。尽管这些措施带有一定的先进思想,可这无疑是让贵族的利益受损,于是守旧派和改良派在朝堂上开始厮杀起来。



光绪帝最后的下场极为凄惨,他因为自己一派的势力过于单薄,再加上错信他人,被人出卖,最后输得一败涂地。就这样,他被慈禧太后关在了南海瀛台。在那段日子里,他不仅身体上饱受折磨,精神上也受到了极为严重的打击。因为害怕他逃走,慈禧太后不仅派人对他严加看守,还拆除了通往瀛台的唯一一座桥。

可想而知,一个正常的人常年被关在这种地方,还会精神恍惚,更何况是从小备受慈禧太后压迫的光绪呢?他没过多久就被折磨得目光呆滞、疯疯癫癫,每天都是衣衫不整、披头散发得活着。如果有人在他耳边提起太后两个字,说他被吓得魂飞魄散一点都不夸张。



1908年光绪病重,这也算是让他解脱了。弥留之际,光绪听到慈禧太后要立自己的侄子溥仪为下一任皇帝。光绪听到后虽然想反对,可自己马上就要死了,又有什么用呢?

光绪之所以反对溥仪当皇帝,完全是不想溥仪再步自己的后尘。自己这一辈子活得支离破碎,一直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下无法自拔。虽然自己快死了,但是也算是脱离了慈禧太后这一生的控制。试想,有慈禧太后这样的人在,不论谁当皇帝,手里哪会有实际的权力呢?



他回想起自己的一生,身不由己、任人摆布,最后落得一个郁郁而终的下场。而溥仪最后还接了自己的班,这是一件多么悲哀又讽刺的事情啊!可他在弥留之际又能做些什么呢?只能发发自己的牢骚,感叹一下命运的不公罢了。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不勇敢地踏上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我们就无法到达理想和目的地;如果我们不勇敢地为自己的一生去拼搏,我们就无法获得辉煌的成功;如果我们不勤劳刻苦,我们就无法收获希望;如果我们这一辈子都没有什么追求,我们就无法品味堂堂正正的人生。



总结:一沙一石凝聚成壮丽的千里大堤,一缕一缕吐丝的春蚕最后破茧而出重见光明,扬起风帆的船只最终不畏风雨乘风破浪……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都是为了告诉我们,人生在世,毅力是每个人身上不可或缺的。虽然光绪有毅力,可生不逢时,最后落得这样一个下场,而只能说他命不好。

姜谷粉丝 2025-05-18 21:41
光绪帝临终遗言
光绪帝在临终前得知下一任皇帝是溥仪,留下了两句让人泪下的话。这两句话不仅表达了他对慈禧太后操纵自己一生的愤懑与无奈,更透露出他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以下是光绪帝临终前留下的两句话:

为什么不选年长一点的孩子?
不过谁又敢违背太后的懿旨呢?
背景故事
光绪帝,这位被慈禧太后操纵一生的清朝末代皇帝,在临终前得知慈禧太后已经选定年仅三岁的溥仪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这个消息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光绪帝的心上。他深知,一个三岁的孩子,如何能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又怎能在这风雨飘摇的局势中稳住大局?

光绪帝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自幼便生活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之下,名义上亲政的光绪帝,实则权力被慈禧太后牢牢掌握。他的一举一动,都需经过慈禧太后的首肯,仿佛一只被囚禁在金丝笼中的鸟儿,失去了翱翔天空的自由。

尽管光绪帝并非没有反抗过,如1898年的戊戌变法,但由于维新派实力弱小,远不能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势力对抗,最终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于瀛台,从此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意义分析
光绪帝的遗言,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悲惨命运,也揭示了清朝末期的政治腐败与权力斗争。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皇帝的继位不再是单纯的血脉传承,而是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光绪帝的一生,便是这场权力斗争的最好见证。

结论
光绪帝临终前的遗言,成为了清朝末日序曲中的一个悲壮音符,标志着清朝的统治已经走到了尽头。这两句话不仅是对慈禧太后专权的控诉,更是对国家未来深深的忧虑和无奈

jjybzxw 2025-05-18 21:43
  您提供的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清朝光绪皇帝的一生,以及他与慈禧太后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下是对这段描述的进一步分析和总结:

  光绪皇帝的一生

  登基背景:

  - 光绪皇帝是在同治皇帝去世后,由慈禧太后扶持登基的。由于同治皇帝无子嗣,慈禧太后选择了自己亲妹妹的儿子光绪作为继承人,以便继续垂帘听政,保持自己的政治地位。

  悲惨童年:

  - 光绪皇帝年仅四岁便登基,对皇位的含义一无所知。与慈禧太后对同治的溺爱不同,她对光绪十分严厉,要求他称呼自己为“亲爸爸”,并严格遵守她制定的规矩。这种高压教育导致光绪性格胆小懦弱,偏执暴躁。

  亲政与改革:

  - 随着年龄的增长,光绪有了亲政的机会。他迫切想要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于是与翁同稣、康有为、谭嗣同等人一起倡导学习西方,进行改良。然而,这些措施触及了贵族的利益,导致朝堂上守旧派与改良派的激烈斗争。

  悲惨结局:

  - 由于势力单薄且错信他人,光绪的改革最终失败。他被慈禧太后关在南海瀛台,身心饱受折磨。常年被关押导致他精神恍惚,最终郁郁而终。

  光绪与慈禧的关系

  - 控制与反抗:光绪与慈禧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控制与反抗。慈禧太后为了保持自己的政治地位,对光绪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和监视。而光绪则试图通过改革来摆脱这种控制,但最终未能成功。

  - 悲剧的根源:光绪的悲剧在于他身处一个由慈禧太后掌控的时代,无法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他的改革虽然具有进步意义,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难以成功。

  人生启示

  - 勇气与拼搏:文章最后通过光绪的悲剧人生,强调了勇气、拼搏和毅力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只有勇敢地踏上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才能到达理想和目的地;只有勤劳刻苦,才能收获希望;只有有所追求,才能品味堂堂正正的人生。

  - 生不逢时:虽然光绪有毅力,但他生不逢时,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提醒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除了个人的努力外,还需要考虑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总结

  光绪皇帝的一生是悲惨的,他身处一个由慈禧太后掌控的时代,无法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他的改革虽然具有进步意义,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难以成功。通过他的故事,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勇气、拼搏和毅力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同时也需要认识到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查看完整版本: [-- 光绪帝在临终前得知下一任皇帝是溥仪,留下两句让人泪下的话 [7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