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10个供销社时期的老物件,七零后一个没见过,五零后也认不了一半[10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无奇不有 -> 10个供销社时期的老物件,七零后一个没见过,五零后也认不了一半[10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25-05-18 17:48

老物件宛如时光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是特定时代的忠实见证者,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于心。然而,时光匆匆,许多老物件正悄然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退。那些四十年前的老物件,如今已难觅踪迹。曾经,它们与我们朝夕相伴,是那样的熟悉亲切,可如今,我们只能借助这些泛黄的老照片,去追寻那逝去的记忆。老物件总能轻易地勾起人们的怀旧之情,让我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更深的认同感。
下面这些老物件,在日常生活中极为罕见,认识它们的人更是寥寥无几。要是能认出一半,那可就相当厉害了。那么,你能认出几种呢?手章(图章)盒:这是专门用来放置图章和印泥的盒子。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门办事,印章可是必不可少的物品。当时,刻一枚个人印章只需几毛钱,还会配上这样一个小盒子来放置印章。到了九十年代,这样的盒子就再也见不到了。

坐板:这个老物件在六七十年代还能见到,它是安装在自行车上供小孩子乘坐的座椅,通常卡在二八大杠自行车的大梁上。大家常见的是铁制的自行车儿童座椅,而这种木头材质的坐板则十分稀少,难得一见。

滚珠车:在当年,这可是个稀罕物件,其结构十分独特。整个车子只有技艺精湛的木匠师傅才能制作出来,而且它的轮子也很特别,是用旧机器上的轴承改造而成的。当年坐过滚珠车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烘笼:在南方很多地方,烘笼是圆形的,用竹子编织而成,中间放置一个瓦盆,用来烧木炭。冬天的时候,把它罩在火上,就可以给孩子烤衣服,早上穿上烘烤过的衣服,暖乎乎的。

铁钗板:小时候,我们常常能在街上听到“磨剪子戗菜刀喽……”的吆喝声。这个物件就是磨菜刀匠人使用的工具。匠人们走街串巷时,会上下甩弄它,发出“啪啪啪”的金属声,以此吸引人们的注意。有磨菜刀需求的人听到这声音,就会出来找匠人磨刀。

遮眼罩:小时候在老家碾米时,会给牛套上遮眼罩,这样不用人驱赶,牛就能自己拉着碾子一圈圈地转。小人书:七八十年代,小人书也叫连环画,一本通常只要二三角钱。当时有上千种连环画,像《小号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岳飞传》《小兵张嘎》《鸡毛信》《说唐》《兴唐传》《东周列国》《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等,应有尽有。

我出生在50年代的农村,记得有一年儿童节,父亲给了我两角钱。我跑到圩上,花一角九分钱买了一本《回民支队》小人书,剩下的一分钱买了两粒甘草榄。那时候,我特别爱看书,可惜没钱买,直到现在,还常常埋怨自己生不逢时。铁熨斗:使用这种铁熨斗时,得注意温度不能太高,用力也不能太大,不然衣服上会留下亮光,熨过几次就能明显看出来。还有一种铁熨斗,下面可以加煤球或者炭。

这种铸铁熨斗最为专业,烧热后,在要熨烫的衣服上蒙一层湿的白粗布再熨烫,衣服就能永久定型。专业的熨衣店更厉害,他们直接把熨斗烧红,铺上八层湿布熨烫,效果非常好,现在有些地方还是这么操作的。神秘物件:有人说这个物件是织机纺线时用来分线的,也有人说是鞋子上用的。那么,它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

凭我的记忆,我感觉它像楦子。小时候,我奶奶用的楦子是木头的,表面光滑,样子和鞋子差不多,前面尖尖的,就像缠脚女人穿的三寸左右的鞋子。

jjybzxw 2025-05-18 18:03
这些老物件确实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韵味,每一件都承载着特定时代的记忆和故事。接下来,我会根据您提供的描述,对这些老物件进行一些补充和详细解释,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它们。

手章(图章)盒

- 用途:这个盒子是专门用来放置个人印章和印泥的。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门办事或签署文件时,印章是必不可少的身份验证工具。
- 材质与工艺:手章盒通常由木材或金属制成,外观简洁大方,内部设计精巧,能够妥善保护印章和印泥。
- 文化意义:在那个年代,拥有一枚个人印章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手章盒则成为了这种身份的象征的延伸。

坐板

- 用途:坐板是安装在自行车上供小孩子乘坐的座椅,通常安装在二八大杠自行车的大梁上。
- 材质与特点:坐板通常由木头或铁制成,木头坐板相对稀少且更具特色。它设计巧妙,能够确保小孩子在骑行过程中的安全。
- 回忆:对于很多人来说,坐板是童年时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无数欢乐和温馨的回忆。

滚珠车

- 结构:滚珠车的结构独特,整个车子由技艺精湛的木匠师傅手工制作而成。它的轮子特别,是由旧机器上的轴承改造而成的,因此能够灵活转动。
- 稀有性:由于制作难度高且材料稀缺,滚珠车在当时是一种非常稀罕的物件。能够拥有滚珠车的人往往被视为幸运儿。
- 玩耍体验:坐在滚珠车上,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刺激,这种体验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烘笼

- 用途:烘笼是一种用于取暖和烘烤衣物的工具。在南方很多地方,特别是冬季寒冷的时候,烘笼成为了家庭必备的取暖神器。
- 材质与构造:烘笼通常由竹子编织而成,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中间放置一个瓦盆,用来烧木炭或炭火。
- 生活场景:冬天的时候,家人们会围坐在烘笼旁取暖聊天,孩子们则会兴奋地把小手伸进烘笼里取暖或烘烤衣物。

铁钗板

- 用途:铁钗板是磨菜刀匠人使用的工具之一。它用于固定和支撑菜刀,以便匠人能够更方便地磨刀。
- 声音特点:匠人们走街串巷时,会上下甩弄铁钗板,发出“啪啪啪”的金属声。这种声音成为了当时街头巷尾的一道独特风景。
- 文化意义:铁钗板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也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生活方式的怀念和记忆。

遮眼罩

- 用途:遮眼罩是一种用于遮挡动物眼睛的工具。在碾米等农活中,给牛套上遮眼罩可以使其更加专注于工作而不受外界干扰。
- 材质与构造:遮眼罩通常由布料或皮革制成,形状根据动物的眼睛大小而设计。它通常套在动物的头上并遮住眼睛部分。
- 文化意义:遮眼罩不仅是农业生产中的实用工具,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小人书(连环画)

- 类型与题材:小人书是一种图文并茂的出版物,通常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它的题材广泛包括历史、文学、民间故事等各个领域。
- 价格与普及度:在七八十年代,小人书的价格非常亲民,通常只要二三角钱一本。因此它成为了当时孩子们最喜爱的读物之一。
- 文化影响:小人书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生活也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同时它还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色。

铁熨斗

- 用途:铁熨斗是一种用于熨烫衣物的工具。它通过将衣物加热并压平来达到去除皱褶和定型的效果。
- 使用技巧:使用铁熨斗时需要注意温度不能太高用力也不能太大否则会在衣物上留下亮光或损伤衣物纤维。因此掌握正确的熨烫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 演变与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熨斗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铁熨斗。但铁熨斗作为历史上的重要工具仍然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生活方式的回忆和怀念。

神秘物件(楦子)

- 用途:根据描述这个神秘物件很可能是楦子。楦子是一种用于制作或修复鞋子的工具它能够帮助鞋子保持形状和定型。
- 材质与形状:楦子通常由木头或塑料制成形状与鞋子相似但略大一些。它的表面光滑且有一定的硬度以便能够更好地支撑和定型鞋子。
- 文化意义:楦子不仅是制鞋行业中的重要工具也承载着人们对传统手工艺和文化的传承与尊重。在那个时代很多人都会自己制作或修补鞋子而楦子则是他们不可或缺的帮手。

这些老物件不仅是我们生活中的实用工具更是我们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也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和怀念之情。

姜谷粉丝 2025-05-18 20:02
以下是供销社时期的10个老物件及相关介绍,结合用户提供的名称和搜索结果整理:

手章(图章)盒
用于存放个人印章的木制或金属小盒,常见于供销社办公用品区,是办理票据、文件时的身份凭证工具。

坐板(木工工具)
木工操作时使用的支撑木板,常用于固定木料或作为工作台辅助工具,与供销社售卖的扯钻、手拉钻等木工用具配套使用。

滚珠车
物资匮乏年代的儿童玩具,车身由废轴承和木板拼装而成,被称为“70后的童年超跑”,供销社偶尔会回收零件出售。

烘笼(炭火取暖器)
铁制或竹编的便携取暖工具,内置炭火盆,常用于冬季取暖或烘干衣物,与煤油灯、炭火熨斗等同为家庭生活必备品。

铁钗板(农具)
用于翻土或搬运秸秆的铁制农具,供销社为农村提供的主要生产工具之一,常与铁锨、竹耙等搭配使用。

铁熨斗(炭火熨斗)
通过内置炭火加热的熨衣工具,需精准控制温度以防烧坏衣物,是20世纪70年代家庭主妇的常用物件。

遮眼罩(牲畜遮阳罩)
用玉米皮或布料编织而成,套在牛马眼睛上防止劳作时受惊,体现了农村因地制宜的智慧。

二八大杠自行车
凤凰、永久牌28英寸横梁自行车,曾是结婚“三大件”之一,供销社的明星产品,载人载货功能强大。

搪瓷制品
如印有标语或红双喜的搪瓷缸、盆,耐磨耐用,是家家户户的日常餐具,磕碰掉瓷后仍继续使用。

粮票布票
计划经济时期的购物凭证,供销社凭票兑换粮食、布料等必需品,见证了物资短缺年代的精打细算


查看完整版本: [-- 10个供销社时期的老物件,七零后一个没见过,五零后也认不了一半[10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