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阅读
  • 1回复

[纯水]境界高的人,有这九大特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5239
金币
953
道行
19523
原创
29447
奖券
18126
斑龄
201
道券
1055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4217(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1-0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7小时前


孔子曾经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们身边总是有些人,他们就算是一时没有被理解,也不会对人金刚怒目,因此更容易得到尊重,也总是会有贵人相助。
这样的人总是面带笑容,身边围绕着温暖的气息,让人不自觉地想要去亲近,去了解。
这种人就是我们常说的“贵气之人”。
一个人骨子里的贵气和先天的出身无关,更不是物质和金钱可以换来的。
贵气是一种修养,它来源于知识的沉淀和自我的修行。
01
自律,使人自由
人的欲望和智慧都是无穷的,精力和生命却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将自己的大部分智慧用在了追逐欲望上,那么他的一生终将是可悲的。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一个人在年少时身体尚未稳定,要戒色;壮年的时气血方刚而心气未平,要戒斗;到了年老的时候,血气己衰,人生更需要沉淀和幸福感,要戒贪。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人能摆脱色、斗、贪的控制呢?
做人一定要自律,一味地沉溺于欲望,就是牺牲自己的自由,臣伏于短暂的满足感。
02
善意,使人幸福
古语有言:“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有一天,孔子回到家中,听说家里的马棚失火了,孔子急切地询问:“伤人乎?”
孔子最先关心的是仆人们是否受伤,而不是自己的马匹。要知道,按照当时的价值观,一匹马足以换来四个下人。
孔子的朋友过世了,没人料理后事,孔子说:“于我殡。”承担起了这份责任。
后来孔子去世了,他的弟子们悲痛的就像失去老父亲的子女,他们自发的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按照祭奠父母的习俗,为孔子守丧三年……
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今天待人多一分情分,明天自然也会被他人的善意包围。
03
自省,使人优秀
《左传》中有一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对此,孔子曾恰到好处地补充道:“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过而不改,才是真正的罪恶。
得到及时改正的错误,就像乱云遮月一般,一时可能会带来黑暗,却也总能看到乌云散去,明月当空。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遇到善人,那就汲取他的优点。碰见恶人,我们更要反省自身。对于恶人身上那些让我们厌恶的缺点,我们更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04
自信,使人坚定
孔子在匡地遇围,他说,在文王之后,礼乐不就在我这里了吗?若是上天不想让这样的文明失传,匡人其奈我何?
孔子曾在宋国边境被宋国司马桓魋追杀,他说,老天把传承文明的重任交给我,他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人若是没有了自信,便难以在历经挫折的时候坚守一颗初心。
05
有涵养,使人庄重
《论语》中记载,孔子的给人留下了第一印象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作为圣人,他温和有礼而不失严厉,虽有威严但是不凶狠,态度恭谦而又安逸。
正如子夏所说的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真正的君子,远看让人感到庄严,接近后却又让人如沐春风,说话时态度严肃,一丝不苟。
德行庄重的君子,为人要正直,待人要温和,教导他人的时候要严厉。
06
真诚,使人简单富足
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诗经》一共三百余篇,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内容,那便是出于真情。
同样,老子也说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真诚的人就像尚未染色的丝线,朴实的人就像是未经雕琢的原木。做人不必太沉迷于追求私欲,以免心灵被俗世所迷惑。
做人一定要真诚,多行善事,少为了一己私勾心斗角,这样的生活反而更加简单富足。
07
理想,使人格局高远
有一天,孔子与自己的弟子子路和颜回谈起了人生理想。
子路说:“我的理想就是,有一天我自己的车马衣服这些身外之物,都能和朋友一起分享,用坏了我也不会感到遗憾。”
颜回说:“我的理想就是做一个身怀功劳却不自满夸耀,更不会把苦差事推给别人的人”
孔子也参与了讨论,他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理想,是老年人们都能得到赡养,过上安定的生活,朋友之间都能相互信任,年少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照顾。
树立理想,就像是登山。
我们或许能在半山腰上可以看到鸟语花香,但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美景,只能在山顶看到。
做人,不妨把目光放的长远些,你会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08
爱学习,使人充实
《论语》中,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可以学得新知识,并且可以时常巩固,这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
在现代人看来,学习是一个独立的词汇,但是在孔子的学说中,学、习二字,各有不同的含义。
学字的意思,相当于今天“学习”这个词汇,而习字,则是代表了练习和实践。
即便是我们能将各种经典倒背如流,也听腻了很多的大道理,不去付诸实践,我们的所得还有什么价值呢?
学会在生活中习其所学,内心才能变得越来越充实。
09
快乐,让人生更有价值
现在,有大一部分人认为,快乐就是耽于享乐,就是不顾后果的将自己的时间浪费在短暂的享受上。
殊不知,这只是一种廉价的快乐。
然而对于孔子来说,最高端的快乐不是一个人的快乐,是天下万民的快乐。
如果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不懂得找到快乐,每天都把自己弄得很痛苦,这样的人生也没有什么价值。
乐,是孔子人生哲学的核心,就算是身处窘境,他也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也深谙此道,只见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生活都穷困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孔子和颜回有什么好快乐的呢?
圣人的智慧都是相通的,庄子同样也能理解这样的乐趣,故此他说:“穷亦乐,通亦乐,所乐不在穷通,而在于道也。”
同样,当孟子谈到仁义礼智时,也会不自知不觉地“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这才是真正高端的快乐,贫穷和苦难夺不走,别人也抢不去。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9141
金币
514036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23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0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4小时前
孔子眼中的“贵气之人”:九大人格特质深度解析

您提到的内容深刻阐释了孔子对“贵气之人”的理解,这种贵气并非源于出身或财富,而是植根于个人修养与道德实践的内在品质。结合《论语》及相关论述,我们可以将这九大特质进一步展开分析:

一、核心基石:“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度
这是贵气之人的根本标志。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提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强调在不被理解时不恼怒、不抱怨的态度。这种心态源于内心的平和与自信,使人展现出从容、温暖的气质,自然吸引他人的尊重与亲近。正如您所说,这类人“面带笑容,身边围绕着温暖的气息”,其影响力源于人格魅力而非外在权力。

二、自律:克制欲望,获得真正的自由
1. 君子三戒:人生不同阶段的修行指南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指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少年戒色:避免过度沉溺感官欲望,保护身心健康成长。
- 壮年戒斗:克制争强好胜之心,以理性和智慧处理冲突。
- 老年戒贪:放下对名利的执着,追求精神的丰盈与安宁。

这种自律并非压抑天性,而是通过理性约束实现更高层次的自由。正如您所言,“一味地沉溺于欲望,就是牺牲自己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源于对自我的掌控。

三、善意(多情):播撒温情,收获幸福
孔子的“仁爱”思想体现在对他人深切的关怀中:
- 马棚失火典故:当孔子家马棚失火,他首先问“伤人乎?”,而非关注马匹损失。这一细节彰显了他对生命的珍视远超物质。
- “于我殡”的担当:朋友去世无人料理后事时,孔子主动承担丧葬责任,体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之道。

这种善意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会产生涟漪效应。“今天待人多一分情分,明天自然也会被他人的善意包围”,弟子们为孔子守丧三年的故事,正是对他仁德的最好回报。

四、自省:知错能改,持续精进
1.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强调:“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将改正错误视为美德的核心。他本人也践行这一原则,《论语·述而》记载:“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表明他欢迎批评并勇于修正。

2.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这种开放的学习态度和深刻的自省能力,使孔子能不断吸收他人优点,反思自身不足。正如您所述,“善于自省是一个人最优秀的品质”。

五、自信:坚守初心,在逆境中挺立
孔子的自信源于对理想的坚定信念:
- 匡地之围:面对围困时,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将传承文化的使命视为天命,展现出无畏的勇气。
- 宋国遇险:面对桓魋的追杀,他坦然道:“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这种自信并非自负,而是建立在对自身价值和使命的认知之上。

这种自信使人在挫折中保持初心,“人若是没有了自信,便难以在历经挫折的时候坚守一颗初心”。

六、涵养:温而厉,威而不猛的君子风范
《论语·述而》描述孔子的形象:“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种涵养体现在:
- 外在表现:温和中有原则,威严中无凶狠,恭敬中显自在。
- 子夏评语:“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远观庄重严肃,接近则和蔼可亲,言谈则严肃认真。

涵养是人格成熟的标志,“不管一个人的学识有多高……少了涵养……得不到拥护”,它使人赢得他人的尊敬与信赖。

七、真诚:思无邪的纯粹心灵
孔子评价《诗经》“思无邪”(《论语·为政》),认为其核心在于真情实感。真诚的人如同“尚未染色的丝线”“未经雕琢的原木”,保持本真的状态:
- 少私寡欲: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与孔子真诚观相通,倡导摒弃虚伪与贪婪。
- 言行一致:孔子主张“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虽针对小人而言,但其核心仍是对真诚的强调。

真诚使人“简单富足”,避免勾心斗角,在人际关系中获得轻松与和谐。

八、理想:胸怀天下,格局高远
孔子与弟子谈志向的经典对话展现了不同层次的理想:
- 子路的理想:“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侧重物质共享与友情。
- 颜回的理想:“不伐善,不施劳。”——追求道德完善与低调处世。
- 孔子的理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以天下为己任,追求社会整体的和谐与安康。

这种高远理想如同登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使人超越眼前利益,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持久的动力。

九、快乐:安贫乐道的精神富足
孔子的快乐哲学超越物质层面:
1. 学习之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知识的增长本身就是快乐。
2. 安贫之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3. 求仁之乐:“仁者不忧”,内心的道德圆满带来持久安宁。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仍“不改其乐”,印证了精神富足对物质匮乏的超越。这种快乐是“天下万民的快乐”,是高层次的生命境界。

结语:贵气的本质是人格的光辉
综上所述,“贵气之人”的九大特征——温润待人、自律克己、善意待人、自省改过、自信坚定、涵养庄重、真诚纯粹、理想高远、乐在其中——共同构成了孔子理想人格的画像。这种贵气无关出身与财富,而是通过长期修身养性培育而成的精神品格。在2025年的今天,这些古老的智慧依然闪耀光芒,指引我们在复杂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澄明与高贵。正如您所感悟的,“贵气是一种修养……源于知识的沉淀和自我的修行”,这正是我们当代人值得深思与践行的人生课题。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