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阅读
  • 2回复

[猎奇]1916年袁世凯离世前预言:只有三个人能拯救中国,他们分别是谁? [15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4878
金币
57108
道行
38009
原创
2506
奖券
5104
斑龄
137
道券
1220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6648(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10-29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15



1915年12月,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同年3月,袁世凯被迫放弃帝制,结束了这场“复辟”闹剧。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去世,享年57岁。他在一片批评声中结束了自己备受争议的一生。



临终时,袁世凯将大儿子袁克定召至床前,预言了“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三人将成为中国的拯救者。然而,历史证明,这三人都未能担起拯救中国的重任。那么,袁世凯为何如此预言,这三人的命运又如何呢?



黎元洪——“黎黄陂”的军政之路



黎元洪,字宋卿,号“黎黄陂”,年轻时科举中进士,但并未追求功名,而是选择了新式海军教育。1883年,他考入北洋水师学堂,接受现代海军训练。1901年,黎元洪开始参与清政府的新政,并在湖北新军改革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黎元洪因其影响力和军政才能成为了各方争取的对象。最终,他在各方压力下成为民国副总统。尽管黎元洪对成为总统心存抵触,甚至曾试图躲避任命,但他最终还是认清局势,接受了这一角色。



黎元洪始终坚守共和理念,尤其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他坚决反对,并通过辞职表明立场。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黎元洪成为大总统,并继续参与政坛。尽管他多次面对各种政治风波,黎元洪始终保持了相对清高的立场,直至1928年去世。



徐世昌——虚名背后的政治投机



徐世昌,号“菊人”,从小就受到袁世凯的帮助,二人结为朋友。徐世昌虽然年轻时未能在官场上获得重用,但通过与袁世凯的关系,逐渐成为其左膀右臂。随着袁世凯的崛起,徐世昌也迎来了仕途的春天。



在政治生涯中,徐世昌善于通过手段左右逢源,屡屡投机取巧。他在多方势力之间周旋,最终在袁世凯死后,成为民国的总统。然而,徐世昌虽通过权谋登顶,但他并未得到人民的真正支持。最终,因直奉大战中的失败,徐世昌被迫下野,结束了他的总统生涯。



段祺瑞——“北洋之虎”的三度共和



段祺瑞年轻时是北洋武备学堂的优等生,毕业后在袁世凯的支持下迅速崛起。1911年,段祺瑞支持革命,但在清朝灭亡后,仍然与袁世凯保持紧密关系。他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曾多次采取积极行动,推动了三次共和进程。



尤其在1915年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时,段祺瑞表现得消极,虽未明确反对,但也未力挺袁世凯,最终导致了袁世凯复辟的失败。1917年,段祺瑞再次恢复共和政体,成功击败了张勋复辟的企图。之后,段祺瑞经历了数次政变与内讧,最终于1936年去世。



总结



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这三位历史人物,尽管各自具备军事才能,且在袁世凯的时期都曾担任过重要职务,但他们的政治生命并不如预期般辉煌。黎元洪虽然深得民心,却在关键时刻缺乏果断,未能引领国家走向强盛;徐世昌则因巧妙的政治手段获得成功,但缺乏真正的民众支持;段祺瑞虽军事过硬,但始终未能摆脱军阀政治的阴影。



他们虽然曾被袁世凯寄予厚望,但历史的评判最终告诉我们,三人都未能承担起“拯救中国”的重任,反而成为了各自时代的政治代表人物,最终也未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与尊敬。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8058
金币
506341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01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3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22:43
袁世凯临终预言与“三大救星”的命运解析

袁世凯预言的背景与动机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复辟帝制失败后,因尿毒症去世。临终前,他将儿子袁克定召至床前,留下“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三人可拯救中国”的预言。这一预言并非随意之言,而是基于袁世凯对当时政治格局和个人关系的深刻考量:

1. 个人情感与政治依赖:袁世凯与这三人关系密切。段祺瑞是其北洋嫡系核心,徐世昌是其早年挚友兼政治盟友,黎元洪虽曾反对复辟,但在袁世凯眼中仍属可控范围内的“可用之人”。
2. 对时局的悲观判断:袁世凯深知复辟失败后,国家将陷入军阀混战,他试图通过指定“接班人”来维系其构建的政治秩序,尽管这一秩序已濒临崩溃。
3. 对三人能力的认可:袁世凯认为这三人分别具备不同的优势:黎元洪有共和声望和南方基础,徐世昌有文人素养和协调能力,段祺瑞有军事实力和北洋根基。

三大预言人物的命运与历史评价

一、黎元洪:“床下都督”的共和坚守者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湖北黄陂人,被誉为“民国第一伟人”。

关键经历:
1. 海军生涯与甲午之殇:1883年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参与甲午海战,在广甲舰触礁后幸存,但被贴上“逃兵”标签。此后投奔张之洞,在湖北新军中崭露头角。
2. 武昌起义与“床下都督”: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黎元洪被革命党人从床底拖出,被迫担任湖北军政府都督。这一经历虽带戏剧性,却使其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符号。
3. 民国副总统与总统:1912年被推选为民国副总统。1916年袁世凯死后,继任大总统。在任期间与国务总理段祺瑞爆发“府院之争”,1917年张勋复辟时一度被迫离职,后在段祺瑞讨逆成功后复职。

历史命运:
黎元洪虽坚守共和理念,在袁世凯复辟时坚决反对并辞职抗议,但其性格优柔寡断,缺乏实际政治手腕。他在府院之争中败给段祺瑞,1923年再次当选总统后又被直系军阀驱逐。1928年病逝于天津。他的一生体现了旧式文人军人在共和转型期的挣扎与无奈,未能实现“拯救中国”的使命。

二、徐世昌:“文治总统”的虚名与无奈

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河南安阳人,是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文人出身的大总统。

关键经历:
1. 科举与仕途起步:光绪年间中进士,后在李鸿章、袁世凯提携下步入政坛。曾在东三省总督任上推动实业、教育发展,政绩显著。
2. 袁世凯时期的“左膀右臂”:辛亥革命后,徐世昌支持袁世凯掌权,在袁世凯称帝时坚决反对,并拒绝接受“嵩山四友”的封号,展现出一定的政治操守。
3. 大总统生涯:1918年在直皖战争后被直系军阀推举为大总统。在任期间试图调和各方矛盾,但缺乏实权,被称为“橡皮图章总统”。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被迫下野。

历史命运:
徐世昌虽以“文治”著称,试图通过温和手段稳定政局,但其本质是军阀政治的产物。他缺乏独立的政治力量,在直系、奉系军阀的博弈中沦为工具。下野后退居天津,潜心书画,1939年病逝。他的“拯救中国”预言彻底落空,其政治生涯印证了文人在军阀割据时代难以有所作为的现实。

三、段祺瑞:“北洋之虎”的铁血与幻灭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安徽合肥人,北洋军阀皖系首领,“三造共和”的关键人物。

关键经历:
1. 北洋武备学堂与军事崛起:毕业于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武备学堂,后留学德国。回国后在袁世凯小站练兵中担任要职,成为北洋军核心将领。
2. 三次共和的推动者:
   - 1916年护国战争期间,段祺瑞公开反对袁世凯称帝,加速了帝制失败。
   - 1917年张勋复辟时,段祺瑞率兵讨逆,再次恢复共和。
   -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段祺瑞出任临时执政,试图重建统一政府。
3. 对外政策与下野:段祺瑞任内推行“六国借款”,试图借助外资巩固统治,并在巴黎和会上拒绝在损害中国权益的条约上签字。但其独裁统治引发各方不满,1926年被冯玉祥驱逐下台。

历史命运:
段祺瑞虽有军事才能和强国抱负,在维护共和形式上有一定贡献,但其本质仍是军阀政治的践行者。他依靠武力维持统治,导致派系林立、内战频仍。晚年退居天津日租界,潜心佛学,1936年病逝。梁启超评价他“不顾一身利益,为国家勇于负责”,但其“拯救中国”的理想最终化为泡影。

袁世凯预言落空的历史根源

袁世凯预言的三人未能拯救中国,根本原因在于:

1. 时代局限性:三人均为旧式官僚或军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无法提出符合时代潮流的救国方案。
2. 个人局限性:
   - 黎元洪优柔寡断,缺乏决断力;
   - 徐世昌文弱无实权,难以驾驭军阀;
   - 段祺瑞虽强势但迷信武力,忽视民生。
3. 军阀割据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后中央权威丧失,地方军阀各自为政。黎、徐、段均无法摆脱军阀依附或自身成为军阀的命运,无法实现全国统一。

结语

袁世凯临终前对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的预言,既是对其个人政治遗产的寄托,也是对当时中国乱局的一种无奈展望。三人虽各有才华与机遇,但在历史洪流中终究未能扮演“拯救者”角色。他们的命运共同印证了一个真理:逆历史潮流而动者必遭淘汰,仅靠个人权威或军事力量无法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与复兴。唯有顺应民主共和的时代趋势,并结合广大民众的力量,才能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这一历史教训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1124
金币
428025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381(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3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1:19
根据历史记载,1916年袁世凯病逝前曾预言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三人有能力拯救中国。以下是三人的背景、能力及历史结局的梳理:

1. 黎元洪:共和象征却难掌实权
背景:湖北黄陂人,早年就读北洋水师学堂,清末任湖北新军协统。武昌起义时被革命党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成为共和象征。
袁世凯的期待:因反对帝制、坚持共和理念,袁世凯认为其威望可稳定政局。
历史结局:
1916年继任大总统,但受制于军阀(如段祺瑞),沦为“傀儡总统”。
1922年遭曹锟逼宫下野,1928年病逝于天津,未能扭转军阀割据局面。

2. 徐世昌:文治能臣难挽狂澜
背景:袁世凯结拜兄弟,清末翰林出身,曾任东三省总督,推行新政促进东北经济发展。擅长斡旋各方势力,1918年当选民国大总统。
袁世凯的期待:政治智慧高超,被视为调和军阀矛盾的“定海神针”。

历史结局:
任总统期间因直奉战争失利,1922年被曹锟逼迫辞职。
晚年拒绝日本拉拢,坚守名节,1939年病逝,但未能阻止国家分裂。

3. 段祺瑞:军事强人陷于内斗
背景:北洋军阀皖系首领,协助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反对帝制,任北洋政府总理。
袁世凯的期待:军事才能突出,被视为稳定军队的核心人物。

历史结局:
与黎元洪爆发“府院之争”,主导北洋政府却激化军阀混战。
1920年直皖战争失败下野,晚年拒与日本合作,1936年病逝,未能实现国家统一。
预言为何落空?历史印证局限性
阶级局限:三人均属旧官僚或军阀集团,脱离民众利益,无法解决根本矛盾。

权力内耗:黎元洪无兵权、徐世昌缺军事实力、段祺瑞陷于派系 斗争,均难整合力量。
时代潮流:救中国需彻底革命,而非军阀改良。最终历史选择代表人民的中国共 产 党。
启示:袁世凯的预言反映其权力继承思维,但历史证明,唯有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实现民族复兴。三人虽各具才能,却终被时代洪流湮没。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