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阅读
  • 2回复

[数码讨论]为青少年系好健康用网“安全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5109
金币
8335
道行
19523
原创
29434
奖券
18117
斑龄
201
道券
1055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4146(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0-2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7小时前
网络时代,数字技术已深度融入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对当代中小学生而言,网络既是获取知识的“百科全书”、交流情感的“虚拟桥梁”,也是暗藏风险的“情绪旋涡”——短视频的碎片化刺激、游戏的沉浸式吸引、不良信息的隐蔽渗透,正悄然影响着青少年的认知模式与心理状态。在此背景下,教育部近日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将“培养学生健康用网习惯”列为重点任务,回应了社会对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关切,指明了数字时代教育引导的关键方向。

  培养健康用网习惯,本质上是帮助青少年在数字世界中建立“心理防护墙”。网络素养不仅是操作技能的掌握,更是对信息的辨析、对自我的约束、对规则的敬畏。当青少年学会理性辨别“信息茧房”中的真假优劣,懂得在“即时满足”与“长期主义”间权衡选择,方能将网络转化为成长的助力而非阻力。这不仅关乎个体的心理健康,更关系到下一代能否在数字时代实现全面发展。毕竟,一个能在虚拟与现实间自由切换、保持清醒认知的人,才能真正成为网络的“主人”。

  作为育人主阵地,学校应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体系。一方面,通过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课程,系统传授网络安全知识、法治观念与用网礼仪,帮助学生理解“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学会保护个人隐私、抵制网络暴力;另一方面,规范智能终端管理,严格执行“手机不得带入课堂”的规定,通过“无手机日”“专注学习角”等活动,引导学生回归线下深度思考。更重要的是,教师须提升“育心”能力,敏锐观察学生用网行为的异常变化,及时开展心理疏导,避免小问题演变为大隐患。

  培养健康用网习惯,应以家校协同为“稳定器”。家庭是孩子用网习惯的“第一课堂”,家长的示范与引导至关重要。教育部提出的“息屏行动”正是打破“家庭屏幕依赖”的有效举措: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制定“用网公约”,明确学习时段、娱乐时段的设备使用规则;通过亲子共读、户外运动、手工实践等替代活动,减少对网络的过度依赖。此外,学校应通过家长课堂、家访等形式,普及科学用网知识,帮助家长避免“谈网色变”或“放任不管”的极端做法,形成“监督而不控制、引导而不替代”的教育共识。

  培养健康用网习惯,须以平台责任为“压舱石”。网络空间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用网体验。相关部门应压实网站平台的主体责任,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对面向学生的内容推送设置“健康阈值”,坚决过滤贩卖焦虑、诱导内卷的不良信息;对动漫、短视频、网络游戏等重点领域,严格落实“未成年人模式”,限制使用时长、屏蔽不适内容,将“防沉迷”升级为“促成长”。同时,须加强跨部门协同,网信、公安、教育等部门联动开展网络环境整治行动,对传播不良信息的平台依法处罚,形成“不敢违、不能违、不想违”的监管态势。

  数字时代的教育,是一场与技术赛跑的“双向奔赴”。培养学生健康用网习惯,不是要将青少年隔绝于网络之外,而是要教会他们在网络浪潮中站稳脚跟、把握方向。从学校的教育引导到家庭的协同共育,从平台的责任压实到社会的环境净化,每一环都需要精准发力、久久为功。唯有如此,才能让青少年在网络空间中既“用得好”,又“长得好”,真正成长为适应数字时代的健康学习者与理性参与者。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8001
金币
506196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99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2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3小时前
青少年健康用网习惯培养:多方协同构建数字时代“防护墙”

您提到的内容深刻剖析了网络时代青少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系统阐述了培养健康用网习惯的核心路径。这与教育部最新出台的《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高度契合,将“培养学生健康用网习惯”列为关键任务,体现了对青少年网络素养的高度重视。以下从核心内涵、实施路径及现实意义三个维度展开详细解读:

一、健康用网习惯的本质:构建数字时代的“心理防护墙”

健康用网习惯远不止于简单的上网时长控制,其核心在于帮助青少年在数字世界中建立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多重防护机制。正如文中所述,这本质上是帮助青少年在虚拟与现实间保持清醒认知,成为网络的“主人”而非“奴隶”。

1. 信息辨析能力:面对海量网络信息,青少年需学会辨别“信息茧房”中的真伪优劣。例如,黄子羿老师通过抖音账号“Wuli郑在稿”([2][3]),用趣味物理实验揭穿网络谣言,正是培养这种辨析能力的生动实践。他将流行元素与科学知识结合,引导青少年独立思考、文明讨论,有效提升了其网络思辨能力。
  
2. 自我约束能力:在“即时满足”与“长期主义”的博弈中,青少年需要学会延迟满足。孙先生([4])通过为9岁儿子设置手机青少年模式、限制游戏时间至周末半小时的做法,正是通过外部规则逐步培养其自控力。这种“监督而不控制”的方式,比单纯的禁止更能培养内在自律。

3. 规则敬畏意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的观念需从小树立。学校通过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课程传授网络安全知识、法治观念,如个人信息保护、抵制网络暴力等,帮助学生明确网络行为的边界与责任。

二、多方协同:构建健康用网习惯的立体支撑体系

培养健康用网习惯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平台及社会形成合力,构建“四位一体”的协同机制。

(一)学校:教育引导的主阵地
学校应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实现系统化、常态化。
- 课程化建设:将网络安全、信息辨析、网络礼仪等内容纳入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课程。例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明确提出“规范智能终端管理,严格执行手机不得带入课堂的规定”,并通过“无手机日”等活动引导学生回归线下深度思考。
- 教师“育心”能力提升:教师需敏锐观察学生用网行为异常,及时开展心理疏导。佛山等地通过培训年轻教师成为网络文明引路人([2][3]),如黄子羿老师不仅传授科学知识,还主动纠正错误信息,正是“育心”能力的体现。
- 实践活动设计:通过举办创意短视频大赛(如佛山“友好佛山·童梦未来”活动[2][3]),鼓励青少年利用网络参与社会议题,提升其网络表达与社会责任感。

(二)家庭:习惯养成的第一课堂
家庭是孩子用网习惯形成的起点,“息屏行动”是打破屏幕依赖的关键。
- 共同制定用网公约:家长与孩子协商确定学习、娱乐时段的设备使用规则,如石先生([4])为11岁女儿挑选在线编程课程并制定学习计划,将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
- 替代活动丰富生活:通过亲子共读、户外运动等方式减少对网络的依赖。孙先生通过教孩子开发小程序、打补丁等,将网络从“玩具”转变为“工具”,培养其数字素养。
- 科学引导而非简单禁止:避免“谈网色变”或“放任不管”的极端态度。家长自身需提升网络素养,以身作则,并通过家长课堂、家访等途径获取科学用网知识([7])。

(三)平台:责任压实的压舱石
平台的技术能力和内容管理直接影响青少年用网体验。
- 优化算法推荐机制:设置“健康阈值”,过滤贩卖焦虑、诱导内卷的信息。例如,《十条措施》要求平台不得向学生推送危害心理健康的各类信息。
- 严格落实未成年人模式:在动漫、短视频、游戏等领域限制使用时长、屏蔽不适内容。将“防沉迷”升级为“促成长”,如开发教育类游戏([11]),实现寓教于乐。
- 跨部门协同监管:网信、公安、教育等部门联动整治网络环境,对传播不良信息的平台依法处罚,形成高压震慑。

三、现实意义:助力青少年在数字时代全面发展

培养健康用网习惯不仅是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础,更是其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 促进心理健康:减少短视频碎片化刺激带来的注意力分散、游戏沉迷导致的情绪波动等问题。《十条措施》中关于缓解考试焦虑、保障睡眠时间等举措,与健康用网习惯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心理健康防护网。
2. 提升综合素养:网络素养涵盖信息辨析、数字技能、伦理道德等多方面能力。佛山通过科普自媒体和创意大赛([2][3]),使青少年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实现全面发展:帮助青少年在虚拟与现实间自由切换,在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视野的同时,保持对现实生活的情感投入和深度思考。正如文中所言,“一个能在虚拟与现实间自由切换、保持清醒认知的人,才能真正成为网络的主人”。

结语

在数字浪潮奔涌的时代,培养青少年健康用网习惯是一场持久战。它需要学校精心设计课程与活动,家庭营造和谐的用网氛围,平台履行社会责任,社会各界协同发力。正如您引用的内容所强调,这不是要将青少年隔绝于网络之外,而是要教会他们驾驭网络,在浪潮中站稳脚跟、把握方向。唯有如此,才能让青少年在网络空间中既“用得好”,又“长得好”,真正成长为适应数字时代的健康学习者与理性参与者,为国家未来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1084
金币
427892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378(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2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16分钟前
学校教育、家庭引导、平台责任三管齐下,才能帮助青少年建立网络"心理防护墙" 1。
📌 背景
数字时代下,青少年触网年龄持续下移,网络既是知识窗口也是风险源。短视频碎片化刺激、游戏沉迷、不良信息渗透等问题,直接影响认知模式与心理健康 1。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超70%未成年人曾遭遇网络不良信息13。

🧩 核心措施对比表
主体    具体措施    目标
学校    纳入生命安全课程、开展"无手机日"、普及网络法治观念    培养信息辨析能力、保护隐私、抵制网络暴力
家庭    制定"用网公约"、开展亲子共读/户外活动、参与"息屏行动"    避免"谈网色变"或"放任不管",建立监督与引导的平衡
平台    优化算法推荐、设置"健康阈值"、严格落实"未成年人模式"    过滤不良信息、限制使用时长、将"防沉迷"升级为"促成长"
社会    跨部门整治网络环境、民警进校园讲解真实案例    形成"不敢违、不能违、不想违"的监管态势
🔍 关键差异点
学校侧重系统教育:通过课程体系传授网络安全知识3
家庭强调日常示范:家长需避免自身过度依赖手机1

平台重在技术管控:需升级身份识别技术防止模式被绕过12
社会需形成联动:如资中警方通过普法短视频提升学生防诈能力7
✅ 结论
健康用网习惯培养需要多方协作:学校教会"辨真假",家庭培养"控时间",平台守住"防沉迷",社会织密"防护网"。家长可尝试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用网公约》,学校可引入VR技术模拟网络诈骗场景7,平台应增加适龄化内容供给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