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阅读
  • 2回复

[猎奇]赵构在“靖康之变”之后,是如何成为南宋的第一位皇帝的?[8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5109
金币
8335
道行
19523
原创
29434
奖券
18117
斑龄
201
道券
1055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4146(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0-2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2:03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10-29) —

靖康元年,金兵围攻开封,形势危急,赵构被任命为兵马大元帅,带领河北的兵力前去解救京师。然而,赵构并没有按照命令行事,而是以金兵太过强大为由,带着所有兵力躲避战斗,最终将军队集中在大名府(今天的北京),并随后转移到东平府。到了靖康二年,金兵成功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将他们押送北方,北宋朝廷一时间无主,赵构趁机从顺天府登基,成为南宋的首任皇帝。

赵构之所以能在这一历史时刻登上皇位,与宋朝和金朝之间的战争密切相关。当时,金人南下掳走了宋钦宗和宋徽宗,北宋政权彻底瓦解。赵构拥有兵权,又是赵氏后裔,理应继位,便趁机登基,建立了南宋。但由于战争的局势,赵构的皇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南宋建立不久,他和宠臣汪伯彦等人因金兵不断进攻,被迫放弃顺天府,逃至扬州。从此,赵构在金兵的侵扰下,过上了动荡不安的日子,始终没有享受过平稳的帝王生活。但尽管如此,他依旧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南宋的皇帝。

在金兵暂时停止南侵后,赵构终于有机会稳定国内局势。他先后辗转至绍兴府,最终定居在临安。虽然外敌暂时停歇,但内部的危机仍然存在。赵构开始整顿军队,派遣精锐部队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并清剿四处作乱的盗贼,力图稳固自己的统治。

与此同时,赵构在防备金兵入侵方面也做了大量准备。他任命岳飞和韩世忠等著名将领,负责防守江淮地区,加强南宋的防线。然而,赵构并没有完全信任这些抗金名将。作为一位从兵马大元帅起家的皇帝,他对自己曾经的下属岳飞等人始终心存戒备,担心他们拥兵自重,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因此,他选择了亲信的主和派人物秦桧为宰相,意图削弱岳飞等抗金将领的权力。

为了向金朝表明自己的求和决心,保全自己的皇位,赵构作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决定:他解除了韩世忠的兵权,随后,联合秦桧将岳飞召回京城,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害。这一举动,令金朝大为满意,赵构也通过这一方式向金朝表忠心,以换取自己在黄河流域的统治权。

然而,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赵构做出的让步远不止这些。为了讨好金朝,他签订了屈辱的和平条约。根据条约,南宋每年需向金朝缴纳大量的贡品,包括银二十五万两、布匹二十五万匹,还需要在金朝皇帝的生辰时,送上大量的礼品,这些礼物大多来自百姓的掠夺。

尽管赵构竭尽全力保住了自己的皇位,但他并没有意识到,单纯的求和无法满足金朝日益增长的贪欲。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朝的完颜亮再次大举南侵,赵构只得再次逃离临安,开始了新的逃亡生涯,南宋政权再次陷入动荡。
赵构的治国之路充满了矛盾与困境,虽然他凭借战争机遇成功登基,却也在无尽的求和中丧失了许多国家的尊严,最终在金朝的压迫下,未能真正稳固南宋的江山。
1条评分金币+12
wowoni 金币 +12 - 昨天 15:47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1120
金币
428015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381(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3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2:08
赵构在“靖康之变”后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是多重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关键环节:

一、皇室唯一幸存者的身份优势
靖康之变中的“漏网之鱼”

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虏宋徽宗、宋钦宗及绝大多数赵氏宗室,唯赵构因此前出使金营谈判时被金人误认为“假皇子”而释放,后又因在河北募兵避开了金军抓捕,成为北宋皇室唯一未被俘的直系继承人。
其母韦贤妃因地位低微未被金人重点针对,也间接巩固了赵构的合法性。
血统与法理依据

赵构是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在宗法制度下具备天然继承权。
北宋灭亡后,宋哲宗废后孟氏(元祐皇后)因被废居民间未被金人俘虏,她以皇室长辈身份垂帘听政,并下诏命赵构“嗣宋朝大统”,为其登基提供了关键的法理支持。
二、政治势力的拥立与权力交接
伪楚政权过渡与张邦昌让位

金人扶植张邦昌建立傀儡政权“伪楚”,但张邦昌自知不得民心,主动退位并迎回孟太后。
张邦昌亲赴应天府向赵构请罪,并联合旧臣拥立赵构称帝,完成权力移交。
武将与地方势力的支持

赵构任“河北兵马大元帅”时,已掌握部分军权,宗泽、韩世忠等将领率部归附
南方官僚集团(如汪伯彦、黄潜善)为稳定局势,也积极推动赵构称帝。
三、登基流程与政权建立
应天府即位仪式

1127年6月12日(靖康二年五月),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举行祭天仪式,正式登基,改元“建炎”,史称南宋。
选择应天府具有象征意义:此地是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地,强调政权延续北宋正统。
迅速南迁以避金军

登基后因金军持续南侵,赵构放弃中原,迁都扬州,后辗转至杭州定都,确立南宋偏安格局。
四、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性:北宋皇室仅存赵构一脉,且其掌握兵权,法理与实力兼备。
偶然性:
金人因赵构在金营表现镇定而误判其非皇子,意外放归;
孟太后幸存并主持大局,为权力过渡提供合法性。
总结:赵构称帝的关键因素
因素    具体事件
身份唯一性    靖康之变中唯一未被俘皇子
法理背书    孟太后下诏拥立,张邦昌主动让位
军事基础    任河北兵马大元帅时积累兵力,武将归附
政治仪式    应天府祭天即位,改元建炎
赵构的登基既是皇室血脉存续的必然结果,也依赖于权臣拥立、法理程序完善及战略撤退等主动操作,最终在动荡中延续了宋朝国祚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昨天 15:47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8058
金币
506341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01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2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8:15
宋高宗赵构的靖康之变与南宋建立:一场充满争议的皇位之路

靖康之变:赵构的崛起契机

靖康元年(1126年)是北宋命运的转折点。金兵首次大举围攻开封,宋钦宗在恐慌中试图通过议和缓解危机,任命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率军救援京师。然而,赵构的表现却显得异常谨慎。他并未直接奔赴战场,而是以“金兵势大”为由,将部队转移至大名府(今河北大名),随后又退至东平府(今山东东平),始终避免与金军正面冲突。这种“避敌锋芒”的策略,虽被后世批评为怯懦,却也为他在乱世中保存了实力。

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第二次围攻开封,成功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及大量宗室、大臣北返,“靖康之耻”爆发,北宋灭亡。此时,赵构因不在京城而侥幸逃脱。在宗泽、李纲等主战派大臣的拥戴下,赵构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是为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他的登基,既是赵氏皇族血脉的延续,也是乱世中各方势力博弈的结果。

建炎南渡:颠沛流离的逃亡岁月

赵构即位后,并未展现出收复失地的决心,反而将“逃跑”作为主要策略。建炎元年(1127年),他从应天府南逃至扬州;次年,金军攻破扬州,他又仓皇南渡长江,逃往镇江、杭州。此后,金军一路追击,赵构被迫辗转于越州(绍兴)、明州(宁波)、定海(舟山),甚至一度乘船入海逃避。据史料记载,他曾在温州(今属浙江)漂泊海上,险象环生。

这段逃亡经历深刻塑造了赵构的性格与治国理念。他亲眼目睹了金军的残暴和北宋灭亡的惨状,对北方政权产生了极度恐惧。正如您所述,“始终没有享受过平稳的帝王生活”,这种动荡持续了十余年。直到绍兴元年(1131年),金军暂时北撤,赵构才在绍兴府稍作停留,并于绍兴八年(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今杭州),开启了南宋偏安江南的时代。

内忧外患:镇压内乱与整顿军备

在稳定政权的过程中,赵构面临着双重挑战:外部金军的持续威胁和内部的社会动荡。他首先采取措施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和盗匪活动。例如,他抽调精兵镇压荆湖、江西、福建等地的钟相、杨么起义军,以巩固统治基础。同时,在军事部署上,他任命岳飞、韩世忠、吴玠等将领分区负责江、淮防务,构建起一道抵御金军的防线。

然而,赵构对这些手握重兵的武将始终心存戒备。这源于北宋“崇文抑武”的传统以及他个人经历的影响。“苗刘兵变”(建炎三年,将领苗傅、刘正彦发动政变迫使赵构退位)让他对武将更加不信任。他担心岳飞等将领“功高震主”,威胁皇权。这种猜忌心理,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和战之争:岳飞之死与绍兴和议

随着宋军在抗金战争中取得一定胜利(如岳飞收复襄阳六郡、郾城大捷等),主战派与主和派的矛盾日益尖锐。赵构本人倾向于议和,其核心原因包括:

1. 对金恐惧:靖康之耻的阴影使其不敢轻易北伐。
2. 防范武将:岳飞等人的声望过高,威胁皇权。
3. 财政压力:长期战争导致国库空虚,难以支撑。
4. 苟且偷安:“直把杭州作汴州”,满足于南方的暂时安定。

绍兴十年(1140年),金军再次南侵,岳飞率军北伐至朱仙镇,距开封仅一步之遥。然而,赵构却在此时连发十二道金牌(紧急诏书),强令岳飞班师。随后,在秦桧的策划下,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及其子岳云。这一行为不仅是对主战派的重大打击,也让金朝看到了南宋议和的诚意。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签订“绍兴和议”。主要内容包括:南宋向金称臣;割让唐、邓二州及陕西部分土地;每年向金缴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史称“岁贡”)。这份屈辱的和约换来了南宋二十年的相对和平,但也使赵构彻底放弃了收复中原的梦想。

晚年统治与历史评价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赵构以“倦勤”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昚(宋孝宗),自称太上皇。退位后,他仍干预朝政,尤其在人事任免上仍有影响力。例如,他曾因同情一名被贬官员而在冷泉亭为其求情,并迫使宋孝宗恢复其职务。

赵构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作为皇帝,他在书法艺术上有极高成就,《书史会要》称其“天纵其能,无不造妙”,推动了南宋书法的发展。但在政治上,他被认为“昏庸无能”,其求和政策导致南宋长期偏安江南,错失收复失地的机会。岳飞之死更是成为他历史上无法抹去的污点。

结语

赵构的皇位之路始于靖康之变的乱世,在逃亡与妥协中艰难维系。他既是一个在危难中抓住机会建立新王朝的政治家,也是一个因恐惧与短视而放弃抗争、签订屈辱和约的君主。他的统治深刻影响了南宋的历史走向,也留下了“靖康耻,犹未雪”的千古遗憾。正如您总结的那样,“单纯的求和无法满足金朝日益增长的贪欲”,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再次南侵便是明证。赵构的一生,是南宋初期复杂政治生态的真实写照,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民族命运的悲怆与无奈。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