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2阅读
  • 2回复

[养生保健]热死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劝告:天热可睡觉,也别做这7件事 [1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895
金币
269832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863(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7小时前
如果你以为炎热最多让人中暑、晒黑、口干舌燥,那你可能低估了“热”真正的杀伤力。


这几年,全国多地频繁打破高温纪录,医院里的“热射病”病例也越来越常见,甚至不少人因为高温诱发基础病猝死。作为一名医生,我不得不说一句扎心但现实的话:“热死”的人,真的越来越多了。
高温致死不是危言耸听。它不是只有非洲、印度才有的事。就在去年,我所在医院的急诊科,连续收治了三名热射病患者,其中两位没能挺过来。
他们都不是年迈体弱的老人,而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正值“打拼年纪”。这让我们这些医生都格外警觉:高温下的生命,其实比你想象的更脆弱。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不想再用“夏天注意多喝水”这种老掉牙的建议来糊弄大家,我想从一个医生的视角,把“热”这件事讲透彻。天热可以睡觉休息,但还有7件事,真的别做。
很多人对“热死人”这件事的理解,还停留在“中暑昏倒”层面。但医学上真正要命的,不叫“中暑”,叫热射病。
热射病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急症,严重时死亡率可达70%。它的本质是体温调节系统崩溃,核心温度迅速飙升至40度以上,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我有一位老病人,姓赵,是个退休工人。去年6月,他中午在小区里晒太阳,想着“出点汗排排毒”,结果傍晚被邻居发现躺在长椅上,已经意识模糊了。
送到医院时,体温42.3℃,肝肾功能已经开始紊乱,最后虽然抢救及时保住一命,但住了整整一个月的ICU。身体从此一落千丈,连走路都要拄拐。
热射病不是体质差才会得,它更容易找上那些不重视防暑的人。尤其是中年男性、户外工作者、慢性病患者、独居老人,他们是高风险人群。


很多人夏天晚上熬夜,白天还要上班,想着“天太热睡不着,干脆玩到半夜”。但你不知道,睡眠不足是“热死”的隐形杀手。
人在睡觉时,身体会进入一种生理“降温状态”。如果你熬夜不睡,交感神经持续兴奋,体温无法下降,心脏负担加重,血压、心率都容易波动。特别是有基础病的人,很容易在高温+熬夜的双重刺激下,猝死。
有研究指出:高温天气中,心梗和脑卒中的发生率增加30%以上。
夏天可以多睡一会儿,千万别拿觉去换夜生活。这是最简单、最便宜、最有效的防暑方式。


你可能觉得自己身体棒、年轻力壮,热天什么都能做。但很多“猝死新闻”里的主角,生前也这么想。
以下这7件事,是我在临床上亲眼看到、总结出的“高温禁忌”。
很多人吃完饭后汗流浃背,就冲进浴室洗冷水澡,特别爽?其实这是个大坑。
饭后血液主要集中在胃肠道,冷水刺激会导致血管剧烈收缩,心脑供血不足,诱发心梗或晕厥。


有一次我们接诊一个30岁的小伙子,洗完冷水澡出来突然晕倒,送来时心率只有30次/分钟。幸亏抢救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建议:饭后至少休息30分钟再洗澡,水温不要低于35℃。
不少健身达人喜欢“空腹晨跑”或“午间暴汗”,说是“燃脂效率高”。我只能说,这种行为跟拿命赌没什么区别。
高温下运动不仅无法减脂,还可能导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严重时会引发肾衰竭。
尤其是空腹状态下,血糖低、血钠低,更容易晕倒。


“我就坐一会儿,没事的。”——很多中暑患者出事前都这么说。封闭车厢在阳光下温度可以飙到60℃以上,哪怕你只是打个电话,也可能因短时间内体温升高而出现热衰竭。
尤其是小孩、老人、宠物,更别留在车里哪怕一分钟。
喝冰水真的解暑吗?一时爽,但身体其实更累。
冰水会让胃肠血管迅速收缩,影响消化,也容易引发腹泻。碳酸饮料含糖量高,高糖+高温=脱水+血糖波动,对心脏和血压都不好。


真正解暑的,是温水+电解质补充。比如淡盐水、绿豆汤、稀释版的口服补液盐。
熬夜+高温=心脏炸弹。
你可能注意到,很多网吧猝死、深夜猝死的新闻,都发生在夏季。人在熬夜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如果再加上高温,身体更容易“爆表”。
年轻人觉得自己有底子,但高温下的心脏是在“硬扛”。熬夜打游戏、看剧、加班,其实都是一点点“透支生命”。
“夏天吃辣出汗排毒”?这说法听着热血,实则不靠谱。


辛辣食物会刺激胃肠、加剧身体代谢,对本就发热的机体是双重折磨。尤其是有胃病、痔疮、高血压的人,夏天吃辣容易诱发急性疾病。
适当清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摄入,才是真正的“调节暑气”。
“吹空调会得空调病”“电费太贵”——这些理由,听多了也麻木了。但我要说,高温不吹空调,比空调病严重100倍。
空调不是敌人,错误的使用方式才是问题。
当室内温度超过30℃,人体就开始出现功能紊乱。适当使用空调,把温度调到26℃左右,配合通风,是保护身体的方式不是负担。


很多人到现在还觉得“热一下没事”,觉得中暑不过就是“头晕出汗”,忽略了身体其实早已在发出求救信号。
头晕、乏力、恶心、心跳加速、注意力下降、皮肤干燥无汗,这些都可能是热射病前兆。但由于症状不典型,很多人不当回事,等到昏迷送医,往往已经来不及。
高温不是“忍一忍就好了”的事,它真的会“烧坏”你的身体。
我们这一代人太习惯强撑了,肚子疼忍、头晕忍、发烧也忍。但高温下,身体是无法靠意志力扛过来的。


防暑,最聪明的方式不是“硬撑”,而是“顺应”。
累了就休息,热了就降温,渴了就补水,别等到身体“报警”才后悔莫及。
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的人,每年夏天都是“过鬼门关”。建议定期测血压、注意用药,天热时适当减少活动量。医生不是怕你动,是怕你动得过了头。
现在已经不是过去那个“扇子蒲扇熬三伏”的年代了。面对极端高温,我们需要的不只是耐热,而是科学的应对方式。


热死的人之所以越来越多,不是因为天气突然变得更毒辣,而是因为我们太习惯无视身体的信号,太懒得去改变生活方式。
你可以天热时多睡一会儿,但请记得,那7件事,真的别再做了。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895
金币
269832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863(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7小时前
天热可睡觉,别做的7件事
舍不得开空调
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有“空调吹多了不好”的固执念头,选择捱着热睡觉,但高温才是杀手。当夜间室温超过28℃,人体散热困难,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脑血管负担骤增,容易引发严重后果,比如一位72岁的阿姨晚上不开空调,凌晨突然脑中风。对于家里有老人、孩子、慢性病患者的,一定要确保室内温度不超过28℃,尤其是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风险更大。

喝冰水猛灌冷饮
很多人热得受不了会一口气喝下一瓶冰镇饮料,但肠胃可能受不了。而且冰水并不能真的解暑,反而会让身体出更多汗,导致进一步脱水。正确的做法是喝温开水,或者稍凉的淡盐水,这样能补水又补电解质。

在太阳底下锻炼
高温天人体的血液更多流向皮肤散热,心脏负担更重。此时如果拼命运动,会使心率飙升、血压波动,心梗、猝死的风险大大增加。锻炼要避开高温时段,比如清晨六点前或傍晚七点后,地点最好选择通风阴凉处。

长时间暴露在空调房里不喝水
在空调房里,即便不觉得口渴,身体也在失水。建议每小时都要主动喝水,小口慢饮。因为水是身体最天然的降温剂,缺水会影响身体正常功能,就像发动机没油会损坏一样。

穿不透气的衣服出门
有些人穿得紧紧的、厚厚的,导致汗出不来,热气散不掉,还可能引发湿疹、毛囊炎等皮肤问题。出汗后衣服紧贴皮肤,会加重不适。所以高温天应选择透气的衣物出门。

忽视没劲、头晕、恶心等小信号
很多人一开始出现疲惫、头晕等症状时,以为是没睡好、吃坏了,其实这些可能是中暑前兆。当身体不能及时通过出汗降温,就会发出这些警报信号,不能把身体的求救当成小题大做。

快起身
夏日人们睡眠浅,清晨急着翻身起床会使人体从平卧到坐起时气血重新分布,血压调节来不及,导致脑供血失衡,出现头昏眼花,严重时诱发脑梗。所以起身要缓慢,给身体适应的时间

在高温天气下,预防中暑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1. 减少高温暴露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尽量避免在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通常是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进行户外活动或工作。
选择阴凉环境:如果需要在户外活动,尽量选择在树荫、遮阳棚等阴凉处停留,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直射下。
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高温天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尤其是避免在高温下进行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

2. 做好防护措施
穿着合适的衣物:穿着宽松、透气、浅色的衣物。例如,选择棉质或透气性好的布料,避免穿着紧身或不透气的衣物。戴宽边帽和太阳镜。
使用防晒用品:出门前涂抹防晒霜,选择SPF值较高(如SPF30以上)的防晒霜,并每隔2-3小时补涂一次。
携带防暑用品:随身携带一些防暑降温用品,如清凉油、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

3. 保持身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
多喝水:高温环境下,人体出汗较多,容易脱水。可以选择白开水、淡茶水或含有电解质的饮料。避免饮用含糖饮料或酒精饮品,因为这些饮料可能会加重脱水。
补充电解质:在大量出汗的情况下,除了补充水分外,还需要补充钠、钾、镁等电解质。可以选择含有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或者通过食用富含电解质的食物(如香蕉、橙子、土豆等)来补充。

4. 注意身体信号
识别中暑先兆:了解中暑的早期症状,如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采取措施降温,如到阴凉处休息、喝水、用冷水擦拭身体等。
及时休息:在高温环境下活动时,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如果感到身体不适,应立即停止活动,到阴凉处休息,避免病情加重1。

5. 改善居住环境
保持室内凉爽:使用空调、电扇等设备降低室内温度。
使用遮阳设备:在窗户上安装遮阳帘、窗帘或百叶窗,阻挡阳光直射,降低室内温度。
合理安排室内活动:尽量减少在高温时段使用厨房和浴室等会产生热量的房间。如果需要做饭,可以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或者使用电饭煲、微波炉等电器减少热量产生

6.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关注特殊人群:老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更容易中暑。对于这些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尽量减少在高温环境下的活动时间。

7. 防范“冷中暑”
避免冷风直吹:避免空调、风扇直吹头部或后背,尤其出汗的时候,可设置挡风板。
忌久坐不动: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肌肉僵硬。
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中暑,确保在高温天气下的健康和安全。

中暑症状及自我判断方法
中暑症状
先兆中暑
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8℃。

轻症中暑
除了具备先兆中暑症状外,还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体温多超过38℃。

重症中暑
大多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昏迷,常见症状为意识障碍、肌肉痉挛等,若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暴露30分钟以上,伴随体温升高38℃以上,有皮肤灼热、意识模糊等表现,也可确定已中暑。

此外,中暑还有可能出现腹痛、发烧(一般处于38 - 41摄氏度之间)、抽筋、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泻等症状。其中,腹痛可能是中暑之后出现肠痉挛导致的;发烧持续的时间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人的体质来决定,若病人体质良好,发热比较轻,一般几个小时或者一两天体温就可恢复正常,如果中暑比较严重,时间会延长。

自我判断方法
根据症状判断
若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或有高强度体力活动后,出现了面色潮红、大汗淋漓、头痛头晕、口渴、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无法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就可能是中暑导致的。

根据环境和暴露时间判断
当处于气温高于32摄氏度、湿度高于60%的高温高湿环境,或在无风、通风不良的密闭房间、地下室、车内等环境中,以及湿热的桑拿天等环境中,且暴露时间较长时,要警惕中暑。另外,若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暴露30分钟以上,出现头晕、口渴、乏力这些先兆症状,伴随体温升高38℃以上,有皮肤灼热、意识模糊等表现,可确定已中暑。

结合自身状况判断
老年人、孕妇、肥胖者、慢性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本身就比正常人更容易中暑。如果这些人群在高温环境中出现不适症状,更要考虑中暑的可能。例如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退化,常伴有慢性疾病,有时体温已经升高自己却浑然不觉;孕妇身体代谢率高,孕期体温略高于其他时期;肥胖者脂肪隔热且散热效率低;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脏病、甲亢、精神疾病患者比正常人耐热能力差。

如果怀疑自己中暑,但无法准确判断,建议入院做血常规、心电图等检查进行确诊

中暑是一种在高温环境下身体调节功能失衡导致的急性疾病,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因此,了解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以下是详细的中暑急救措施:

1. 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
迅速将中暑患者从高温环境中转移至通风良好、凉爽的地方,如阴凉处或空调房间(温度控制在22~25℃)。
解开患者的衣领、裤带等,帮助其呼吸顺畅和散热。

2. 物理降温
使用冷水擦拭患者的身体,特别是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部位,可以使用冰袋辅助降温。
用冷毛巾、酒精、冰水或冷水擦拭患者,然后用风扇吹风加速散热。但需要注意不要迅速降低体温,以免引起其他并发症。
对于重度中暑患者,可以用温湿毛巾敷在前额和躯干,或者用大的湿毛巾、湿床单将患者裹起来,用电风扇吹促进水分蒸发,有助于热量散发。

3.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以给其饮用含盐的冷饮或口服补液盐,以防止脱水。但不要急于补充大量水,以免引起水中毒。
可以服用一些防暑药物,如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气水等。

4. 处理昏迷患者
如果患者失去知觉,可以通过指捏、刺激穴位等方式尝试唤醒患者
对于严重中暑患者,必须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在运输过程中,应使用担架,并尽可能将冰袋应用于患者的前额、枕部、胸部、肘窝和大腿根部,积极进行物理冷却。

5. 特殊情况下的急救措施
如果患者出现神志障碍、意识丧失或呼吸衰竭,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气管插管,并输注凉的液体,以促进体内核心温度的下降。

6. 预防措施
避免在烈日下暴晒,尤其是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之间。
多补充水分,每天保证补充1.5-2升的水分,多进食水分含量高的水果和蔬菜。
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十滴水、风油精、仁丹等,以备不时之需。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在中暑发生时及时有效地进行急救,减少中暑带来的危害。然而,最好的方法仍然是预防中暑的发生,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做好个人防护,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8683
金币
280797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36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5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5小时前
高温下的健康警示:热射病与防暑误区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天气越来越频繁,医院里因高温引发的病例也逐年增加。热射病作为一种致死率极高的急症,已经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本文将从医生的视角,深入探讨高温对健康的影响,并提供科学的防暑建议。

1. 热射病:高温下的“隐形杀手”

热射病是一种严重的中暑形式,其致死率高达70%。它发生在人体体温调节系统崩溃时,核心体温迅速飙升至40度以上,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这种病症不仅威胁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也常常发生在中年男性和户外工作者身上。

案例分享:去年6月,一位退休工人赵先生在小区晒太阳时,因忽视防暑措施,最终导致热射病。虽然经过及时抢救保住了性命,但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连走路都需要拄拐。

2. 高温禁忌:7件事千万别做

1. 洗冷水澡:饭后血液集中在胃肠道,冷水刺激会导致血管剧烈收缩,心脑供血不足,诱发心梗或晕厥。

2. 高温运动:高温下运动不仅无法减脂,还可能导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严重时会引发肾衰竭。

3. 封闭车厢内停留:封闭车厢在阳光下温度可以飙到60℃以上,短时间内体温升高可能导致热衰竭。

4. 喝冰水:冰水会让胃肠血管迅速收缩,影响消化,也容易引发腹泻。真正解暑的是温水+电解质补充。

5. 熬夜:熬夜+高温=心脏炸弹。人在熬夜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容易引发猝死。

6. 吃辣:辛辣食物会刺激胃肠、加剧身体代谢,对本就发热的机体是双重折磨。

7. 不开空调:当室内温度超过30℃,人体开始出现功能紊乱。适当使用空调,把温度调到26℃左右,是保护身体的方式。

3. 高温下的科学应对

1. 保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是“热死”的隐形杀手。人在睡觉时,身体会进入一种生理“降温状态”。夏天可以多睡一会儿,千万别拿觉去换夜生活。

2. 适当补水:高温天气下,人体出汗多,体内容易缺水。建议多喝温水或淡盐水,避免饮用大量冷饮。

3.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长时间的户外暴露。如果必须外出,应做好防晒措施,并随身携带防暑药品。

4. 使用空调:当室内温度超过30℃时,适当使用空调,把温度调到26℃左右,配合通风,是保护身体的方式。

5. 注意饮食清淡:适当清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摄入,避免辛辣食物对胃肠的刺激。

4. 结语

高温不是“忍一忍就好了”的事,它真的会“烧坏”你的身体。防暑最聪明的方式不是“硬撑”,而是“顺应”。累了就休息,热了就降温,渴了就补水。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的人,每年夏天都是“过鬼门关”。建议定期测血压、注意用药,天热时适当减少活动量。

面对极端高温,我们需要的不只是耐热,而是科学的应对方式。希望本文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高温天气,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