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热可睡觉,别做的7件事
舍不得开空调
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有“空调吹多了不好”的固执念头,选择捱着热睡觉,但高温才是杀手。当夜间室温超过28℃,人体散热困难,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脑血管负担骤增,容易引发严重后果,比如一位72岁的阿姨晚上不开空调,凌晨突然脑中风。对于家里有老人、孩子、慢性病患者的,一定要确保室内温度不超过28℃,尤其是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风险更大。
喝冰水猛灌冷饮
很多人热得受不了会一口气喝下一瓶冰镇饮料,但肠胃可能受不了。而且冰水并不能真的解暑,反而会让身体出更多汗,导致进一步脱水。正确的做法是喝温开水,或者稍凉的淡盐水,这样能补水又补电解质。
在太阳底下锻炼
高温天人体的血液更多流向皮肤散热,心脏负担更重。此时如果拼命运动,会使心率飙升、血压波动,心梗、猝死的风险大大增加。锻炼要避开高温时段,比如清晨六点前或傍晚七点后,地点最好选择通风阴凉处。
长时间暴露在空调房里不喝水
在空调房里,即便不觉得口渴,身体也在失水。建议每小时都要主动喝水,小口慢饮。因为水是身体最天然的降温剂,缺水会影响身体正常功能,就像发动机没油会损坏一样。
穿不透气的衣服出门
有些人穿得紧紧的、厚厚的,导致汗出不来,热气散不掉,还可能引发湿疹、毛囊炎等皮肤问题。出汗后衣服紧贴皮肤,会加重不适。所以高温天应选择透气的衣物出门。
忽视没劲、头晕、恶心等小信号
很多人一开始出现疲惫、头晕等症状时,以为是没睡好、吃坏了,其实这些可能是中暑前兆。当身体不能及时通过出汗降温,就会发出这些警报信号,不能把身体的求救当成小题大做。
快起身
夏日人们睡眠浅,清晨急着翻身起床会使人体从平卧到坐起时气血重新分布,血压调节来不及,导致脑供血失衡,出现头昏眼花,严重时诱发脑梗。所以起身要缓慢,给身体适应的时间
在高温天气下,预防中暑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1. 减少高温暴露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尽量避免在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通常是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进行户外活动或工作。
选择阴凉环境:如果需要在户外活动,尽量选择在树荫、遮阳棚等阴凉处停留,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直射下。
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高温天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尤其是避免在高温下进行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
2. 做好防护措施
穿着合适的衣物:穿着宽松、透气、浅色的衣物。例如,选择棉质或透气性好的布料,避免穿着紧身或不透气的衣物。戴宽边帽和太阳镜。
使用防晒用品:出门前涂抹防晒霜,选择SPF值较高(如SPF30以上)的防晒霜,并每隔2-3小时补涂一次。
携带防暑用品:随身携带一些防暑降温用品,如清凉油、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
3. 保持身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
多喝水:高温环境下,人体出汗较多,容易脱水。可以选择白开水、淡茶水或含有电解质的饮料。避免饮用含糖饮料或酒精饮品,因为这些饮料可能会加重脱水。
补充电解质:在大量出汗的情况下,除了补充水分外,还需要补充钠、钾、镁等电解质。可以选择含有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或者通过食用富含电解质的食物(如香蕉、橙子、土豆等)来补充。
4. 注意身体信号
识别中暑先兆:了解中暑的早期症状,如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采取措施降温,如到阴凉处休息、喝水、用冷水擦拭身体等。
及时休息:在高温环境下活动时,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如果感到身体不适,应立即停止活动,到阴凉处休息,避免病情加重1。
5. 改善居住环境
保持室内凉爽:使用空调、电扇等设备降低室内温度。
使用遮阳设备:在窗户上安装遮阳帘、窗帘或百叶窗,阻挡阳光直射,降低室内温度。
合理安排室内活动:尽量减少在高温时段使用厨房和浴室等会产生热量的房间。如果需要做饭,可以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或者使用电饭煲、微波炉等电器减少热量产生
6.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关注特殊人群:老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更容易中暑。对于这些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尽量减少在高温环境下的活动时间。
7. 防范“冷中暑”
避免冷风直吹:避免空调、风扇直吹头部或后背,尤其出汗的时候,可设置挡风板。
忌久坐不动: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肌肉僵硬。
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中暑,确保在高温天气下的健康和安全。
中暑症状及自我判断方法
中暑症状
先兆中暑
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8℃。
轻症中暑
除了具备先兆中暑症状外,还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体温多超过38℃。
重症中暑
大多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昏迷,常见症状为意识障碍、肌肉痉挛等,若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暴露30分钟以上,伴随体温升高38℃以上,有皮肤灼热、意识模糊等表现,也可确定已中暑。
此外,中暑还有可能出现腹痛、发烧(一般处于38 - 41摄氏度之间)、抽筋、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泻等症状。其中,腹痛可能是中暑之后出现肠痉挛导致的;发烧持续的时间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人的体质来决定,若病人体质良好,发热比较轻,一般几个小时或者一两天体温就可恢复正常,如果中暑比较严重,时间会延长。
自我判断方法
根据症状判断
若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或有高强度体力活动后,出现了面色潮红、大汗淋漓、头痛头晕、口渴、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无法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就可能是中暑导致的。
根据环境和暴露时间判断
当处于气温高于32摄氏度、湿度高于60%的高温高湿环境,或在无风、通风不良的密闭房间、地下室、车内等环境中,以及湿热的桑拿天等环境中,且暴露时间较长时,要警惕中暑。另外,若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暴露30分钟以上,出现头晕、口渴、乏力这些先兆症状,伴随体温升高38℃以上,有皮肤灼热、意识模糊等表现,可确定已中暑。
结合自身状况判断
老年人、孕妇、肥胖者、慢性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本身就比正常人更容易中暑。如果这些人群在高温环境中出现不适症状,更要考虑中暑的可能。例如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退化,常伴有慢性疾病,有时体温已经升高自己却浑然不觉;孕妇身体代谢率高,孕期体温略高于其他时期;肥胖者脂肪隔热且散热效率低;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脏病、甲亢、精神疾病患者比正常人耐热能力差。
如果怀疑自己中暑,但无法准确判断,建议入院做血常规、心电图等检查进行确诊
中暑是一种在高温环境下身体调节功能失衡导致的急性疾病,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因此,了解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以下是详细的中暑急救措施:
1. 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
迅速将中暑患者从高温环境中转移至通风良好、凉爽的地方,如阴凉处或空调房间(温度控制在22~25℃)。
解开患者的衣领、裤带等,帮助其呼吸顺畅和散热。
2. 物理降温
使用冷水擦拭患者的身体,特别是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部位,可以使用冰袋辅助降温。
用冷毛巾、酒精、冰水或冷水擦拭患者,然后用风扇吹风加速散热。但需要注意不要迅速降低体温,以免引起其他并发症。
对于重度中暑患者,可以用温湿毛巾敷在前额和躯干,或者用大的湿毛巾、湿床单将患者裹起来,用电风扇吹促进水分蒸发,有助于热量散发。
3.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以给其饮用含盐的冷饮或口服补液盐,以防止脱水。但不要急于补充大量水,以免引起水中毒。
可以服用一些防暑药物,如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气水等。
4. 处理昏迷患者
如果患者失去知觉,可以通过指捏、刺激穴位等方式尝试唤醒患者
对于严重中暑患者,必须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在运输过程中,应使用担架,并尽可能将冰袋应用于患者的前额、枕部、胸部、肘窝和大腿根部,积极进行物理冷却。
5. 特殊情况下的急救措施
如果患者出现神志障碍、意识丧失或呼吸衰竭,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气管插管,并输注凉的液体,以促进体内核心温度的下降。
6. 预防措施
避免在烈日下暴晒,尤其是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之间。
多补充水分,每天保证补充1.5-2升的水分,多进食水分含量高的水果和蔬菜。
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十滴水、风油精、仁丹等,以备不时之需。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在中暑发生时及时有效地进行急救,减少中暑带来的危害。然而,最好的方法仍然是预防中暑的发生,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做好个人防护,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