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阅读
  • 1回复

[疾病预防]医生分析大量胰腺癌患者,发现:患胰腺癌的人,多有4个特点[1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638
金币
2663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98
斑龄
198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395(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1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5:33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5-07-13) —

胰腺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虽然不高,但死亡率常年居高不下。

这个病最难缠的地方不在治疗环节,而是诊断太晚、发展太快。
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经进入中晚期,治疗窗口很小。正因如此,不少研究团队开始从大量病例中寻找共同特征,希望提前识别高风险人群,做到早筛早查。
分析之后发现,这些患者的生活方式、身体状态和代谢特征中,确实有一些共通点,而且不是传统意义上大家以为的“吃得多”“抽得凶”。
规律隐藏得更深,更容易被忽视。某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指标,跟胰腺的病变过程关系却非常紧密。
有一点非常突出,那就是这些患者中相当比例存在长期血糖不稳定的问题。
很多人没有被诊断为糖尿病,但检查时胰岛素抵抗指标已经非常高。

也就是说,身体虽然还能分泌胰岛素,但利用效率下降,导致血糖在正常上限附近波动。
胰腺作为胰岛素的主要分泌器官,在这种高强度刺激下,β细胞处于代偿性过度活跃状态,长时间反复刺激,会出现细胞应激反应、DNA损伤、代谢异常。
2020年《柳叶刀·肿瘤》杂志上一项追踪研究显示,糖耐量受损人群在未来10年内患胰腺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1.8倍,若空腹胰岛素持续偏高,这个风险还会翻倍。
高胰岛素状态不是结果,而是起点。它不仅加重胰腺负担,还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通路激活肿瘤信号,为癌变打下基础。
还有一个被反复提到的共性是胃肠道菌群失衡。这一点很多人都没意识到和胰腺会有关系。其实肠道菌群通过门静脉系统与胰腺有间接的代谢联系。

特定菌群在失衡时会产生大量脂多糖(LPS),这种毒性分子进入血液后,能够引起胰腺微环境的慢性炎症反应。
慢性胰腺炎是胰腺癌最明确的危险因素之一。
胰腺癌患者肠道中抗炎型菌群(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占比明显下降,而炎症型菌群(如普雷沃氏菌、梭状芽孢杆菌)占比升高。
这种结构变化会导致胰腺组织抗氧化能力下降,慢性氧化压力增强,细胞更容易走向异常增殖通路。
菌群问题不光跟消化系统有关,它的代谢产物、免疫调节能力、微炎症水平,全都在影响胰腺的组织状态。
一个意外的数据点来自体型指标。不少胰腺癌患者确实有超重表现,但真正和风险挂钩的是腰围,而不是体重。

也就是说,BMI正常不代表安全,腹部脂肪才是重点。胰腺位于腹膜后,腹部内脏脂肪增加,会通过释放炎性因子、脂肪酸代谢产物影响胰腺局部环境。
这类脂肪组织中IL-6、TNF-α等炎症因子含量高,会造成胰腺局部低度炎症反应。
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存在,细胞基因表达模式可能被慢慢改变,转入异常轨道。
脂肪不是储存那么简单,它是一个活跃的免疫器官,分泌的信号物质足以改变周围器官的代谢轨迹。
腰粗这件事不是美观问题,在分子层面有实实在在的病理影响。
吸烟也还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虽然这个说法已经被说烂了,但对胰腺的影响要比别的器官更隐蔽。

香烟中的多种致癌物,如苯并芘、亚硝胺类,会通过血液在胰腺中累积。胰腺血流量少,排毒能力差,这些毒性物质更容易停留,形成DNA损伤。
吸烟者中胰腺癌的发生率是非吸烟者的2.2倍,长期重度吸烟者风险提升可达4倍以上。
很多人以为戒烟后就能迅速降低风险,其实不是这样。胰腺组织恢复缓慢,尤其是在已经存在慢性胰腺炎、胰管扩张、胰酶异常的人群中,修复能力有限。
烟毒残留可持续存在数年,胰腺细胞的基因突变风险持续居高不下。不是改掉了习惯就能马上安全,有时候损伤已经累积到无法逆转的程度,只是表面上看不出来。
有趣的是,压力指数在这些病例中也反复被提及。

心理压力虽然不能直接诱发细胞癌变,但它能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活慢性皮质醇分泌,使胰岛素抵抗加重,促炎激素水平上升。
尤其在慢性应激状态中,交感神经兴奋持续,胃肠道蠕动减弱,免疫监视功能下降。
这些变化综合在一起,会使一些原本可以被识别、清除的异常细胞存活时间延长,积累突变机会。
慢性高压状态下被诊断出胰腺癌的比例是一般人群的2.3倍,且中位确诊年龄更早。这种关系不是单线的,而是生理节律失控后的一连串连锁反应。
不是单个激素变化,而是整个内分泌免疫系统节奏被打乱,胰腺恰好是这个系统中最敏感的器官之一。

这些特征合在一起并不代表一定会得病,但它们在相当多的患者身上重复出现,说明胰腺癌不是突发事件,而是慢性刺激累积的结果。
从代谢紊乱到局部炎症,从免疫屏障下降到基因突变,每一步都在为疾病发生制造条件。
绝大多数胰腺癌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只在体重下降、黄疸、腹痛出现时才就诊,这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处理窗口。
而很多人其实早就有腰围增加、空腹血糖偏高、饭后血胰岛素异常、肠道菌群紊乱、持续消瘦、饭后隐痛等早期信号,只是没被重视。疾病并非无声,而是听不见。
如果这些特点都有临床表现,那是否可以通过定期做胰腺影像检查实现早发现?
这个方法看似可行,其实存在技术限制。胰腺位置隐蔽,常规B超无法全面显示,尤其在肥胖人群中影像质量更差。

CT虽然能发现肿块,但小于2cm的早期病变检出率仍低于60%。MRI和EUS(超声内镜)更敏感,但成本高、操作复杂,难以作为常规筛查手段。
从行为到数据,每一个小变化都可能是胰腺发出的警告。听懂这些信号,比等CT上看见东西要重要得多。
1条评分金币+22
xian209 金币 +22 - 前天 17:12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8683
金币
280797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36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18:10
胰腺癌确实是一种难以早期发现且死亡率高的疾病。您提到的这些研究和数据点,揭示了胰腺癌与多种因素之间的复杂联系。以下是对您提到的一些关键点的总结和补充:

1. 血糖不稳定和胰岛素抵抗:长期血糖不稳定和胰岛素抵抗与胰腺癌风险增加有关。糖耐量受损人群在未来10年内患胰腺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1.8倍,若空腹胰岛素持续偏高,这个风险还会翻倍。

2. 胃肠道菌群失衡:肠道菌群失衡与胰腺癌风险增加有关。特定菌群失衡时会产生大量脂多糖(LPS),引起胰腺微环境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加胰腺癌风险。

3. 腹部脂肪:腹部脂肪(尤其是腰围)与胰腺癌风险增加有关,而不仅仅是体重(BMI)。腹部内脏脂肪增加会通过释放炎性因子影响胰腺局部环境。

4. 吸烟:吸烟者中胰腺癌的发生率是非吸烟者的2.2倍,长期重度吸烟者风险提升可达4倍以上。烟毒残留可持续存在数年,胰腺细胞的基因突变风险持续居高不下。

5. 心理压力:心理压力虽然不能直接诱发细胞癌变,但它能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活慢性皮质醇分泌,使胰岛素抵抗加重,促炎激素水平上升,增加胰腺癌风险。

6. 早期信号:胰腺癌早期可能有一些被忽视的信号,如腰围增加、空腹血糖偏高、饭后血胰岛素异常、肠道菌群紊乱、持续消瘦、饭后隐痛等。

7. 影像学检查限制:胰腺位置隐蔽,常规B超无法全面显示,CT对早期病变检出率低,MRI和EUS成本高、操作复杂,难以作为常规筛查手段。

综上所述,胰腺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代谢紊乱、局部炎症、免疫屏障下降和基因突变等。早期发现和诊断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提高对这些风险因素的认识,定期体检,并关注身体的早期信号,对于胰腺癌的预防和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体重、管理血糖等,也有助于降低胰腺癌风险。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