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8阅读
  • 1回复

[智能应用]科技赋能下艺术的征途,徐迎庆:尊重人工智能但不迷信它[3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715
金币
4424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98
斑龄
198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447(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18

“不管是翻阅新华字典还是大英百科全书,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其实大家对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都有着非常相似的表述和定义。我们当下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所谓的智能社会。”
5月24日下午两点,清华美院《艺术公开课》在阿来书房举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主任徐迎庆,以《艺境·蓉韵——科技赋能下的艺术创作与教育》为题,带领观众一起探讨当下科技赋能艺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主任 徐迎庆
讲座伊始,徐迎庆首先通过一组数据展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趋势 ,从而引出AI科技助推下的内容生产代际变革。
“人类智能对人工智能有着叶公好龙的复杂心理。”2022年,一幅由人工智能经过900次迭代创作的作品,在科罗拉多艺术节上获得一等奖,这一事件引发争议,部分人认为人工智能作品不应拥有知识产权。在徐迎庆看来,此现象反映了人类对人工智能既期待又担忧的复杂心态,“或许可以把人工智能艺术单独分类,但建议对它要有更宽容的态度。”
未来人类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徐迎庆表示:“面对人工智能,尊重但不要迷信。”他认为,从工业革命以来,很多工作被机器替代了,但成千上万的新发明产生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的工作岗位。“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去学习和掌握人工智能的工具,更好、更多、更快地去创造新的工作机会,而不是整天担心人工智能会替代部分现有的工作。”他说。
按照清华美院惯例,每一次艺术公开课的课堂,都将有嘉宾对谈环境,这次在阿来书房的讲座也不例外。本场讲座的对谈嘉宾由在成都生活创作的当代艺术家朱可染,与巴黎HEC商学院中国区首席代表徐颖共同参与,以沉浸式艺术对话构建起全民美育的创新路径。

讲座现场
当被问到科技的发展是否会使传统绘画受到挑战这个问题,徐迎庆称,“艺术创作的实质是把人们对世界的感悟表达出来,在这个表达过程中,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是今天的人工智能尚不具备的。”
讲座结束后,徐迎庆接受了封面新闻记者的采访,谈及通过科技手段创作出来的产品是否会淡化了人的主体性这一话题,徐迎庆表示,人工智能的参与不会改变一些艺术作品的本质,“比如人工智能自动生成的东西,它可能确实是一个科技产品,但如果人工智能和人一块合作生产,那这就不太一样了,因为人的一些情感表达已经被揉进去了。”
据悉,清华美院《艺术公开课》是一门面向社会公众开设的艺术普及类的系列公益课程,已举办了多期。课程内容涉及艺术设计、美术创作、艺术与科学、美育等多个方向,旨在向公众介绍当下艺术的前沿研究、发展与思考。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9481
金币
287546
道行
2004
原创
2405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50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5-25
  徐迎庆教授在清华美院《艺术公开课》中探讨了科技赋能下的艺术创作与教育,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他强调了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有着相似的表述和定义,并指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智能社会。徐教授认为,尽管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由AI创作的作品在科罗拉多艺术节上获奖,但人类对人工智能持有既期待又担忧的复杂心态。他建议对人工智能艺术持宽容态度,并认为人工智能不应替代人类工作,而是应该作为工具帮助创造新的工作机会。

  徐迎庆教授还提到,艺术创作的本质是表达人们对世界的感悟,而这种情感交流和互动是当前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他认为,即使人工智能参与艺术创作,也不会改变艺术作品的本质,尤其是当人工智能与人合作时,人的情感表达会被融入作品中。总的来说,徐迎庆教授的观点是尊重人工智能,但不迷信它,而是应该利用它来创造新的机会和价值。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