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双料甜面包制作的详细指南:
一、配方整理与核心步骤
汤种制作
材料:面包粉 100g + 清水 100g + 酵母 1g
做法:混合成糊状,冷藏 12 小时或室温发酵 2 小时至表面出现大气泡。使用时需搅拌排气。
主面团材料
基础材料:汤种面糊 200g + 面包粉 400g + 耐高糖酵母 4g + 细砂糖 50g + 盐 5g + 牛奶 130g + 鸡蛋 2 个(约 100g)
油脂:黄油 50g(软化后加入)
馅料:乳酪 300g(需加糖调味,建议每 100g 乳酪加 20g 糖) + 豆沙 200g。
二、制作流程(结合家庭操作优化)
和面与出膜
将主面团材料(除黄油外)与汤种混合,揉成光滑面团;加入软化黄油揉至扩展阶段(可拉出薄膜)。
参考技巧:若使用冷藏水合法(混合后静置 1 小时再揉面),可更快出膜。
发酵与排气
面团发酵至 2 倍大(常温约 1 小时);手指戳洞不回缩即完成。
排气后分割成 10 份(每份约 80g),揉圆松弛 10 分钟。
包馅与整形
取面团压扁,包入乳酪和豆沙(各约 20g),收口捏紧。
擀成牛舌状后卷起,搓成两头尖的长条,再卷成圆环状,表面割口。
二次发酵
放入烤箱(38℃)发酵 40 分钟至 1.5 倍大,表面刷蛋液。
烘烤参数
烤箱预热 180℃,中层烤 15-18 分钟。若夹馅较厚(如乳酪较多),建议 160℃烤 30 分钟。
三、关键技巧与提醒
馅料防漏:乳酪和豆沙需冷藏后使用,包裹时收口需收紧。
发酵控制:避免过度发酵导致面包塌陷,可用手指轻按判断状态。
风味提升:乳酪可用微咸原味款,搭配豆沙甜味更平衡;面团中可加奶粉增强奶香。
四、保存与复热建议
冷藏保存:密封袋常温存 2 天;冷冻可存 1 周,复烤 160℃/5 分钟即恢复松软
相似甜面包案例
双层甜面包
在西瓜视频上有相关介绍,它味道独特,令人回味无穷3。可以借鉴其制作方法,尝试制作具有双层结构的双料甜面包,比如上下层分别使用不同口味的面团或添加不同馅料。
日式芋泥面包
这是一款可爱圆饼造型的甜面包,做法是先把芋头上锅蒸熟,趁热加糖混合压成泥;除去黄油、盐以外的所有材料混合均匀;将面团收圆,在烤箱28度发酵45分钟左右;把面团拿出排气,均匀分成等份并滚圆;
拿一个松弛好的面团拍扁、擀圆,包入馅料后捏紧;进行二次发酵,最后提前预热烤箱烤制,面包表面可粘黑芝麻等。可参考其用芋泥做馅料的思路,为双料甜面包准备一种特色馅料
常见甜面包热量参考
不同品牌和种类的甜面包热量有所差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甜面包每100克的热量情况:
甜面包种类 热量(大卡/100g)
面包机甜面包 241
无印良品SWEETBUN甜面包 3862
百邻香甜面包 3744
老鼎丰椰蓉甜面包 365
洛夫甜面包 280
墨西哥甜面包 402
巴黎甜面包 338
K - Classic甜面包粉 341
Samlip甜面包 277
双料甜面包热量推测
双料甜面包通常会添加更多的馅料或配料,其热量一般会比普通甜面包高。由于不清楚双料甜面包具体的“双料”是指哪两种食材,如果是添加了奶油、巧克力、肉松等高脂肪、高热量的馅料,那么其热量可能会接近甚至超过墨西哥甜面包的402大卡/100g;
如果添加的是相对低热量的水果干等食材,热量可能会稍低一些,但大概率也会高于普通甜面包平均水平,可能在350 - 400大卡/100g左右。
如果想确切了解双料甜面包的热量,你可以查看产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或者通过专业的食物热量计算软件,输入其具体的食材和用量来进行估算。
双料甜面包的营养成分
目前暂未找到双料甜面包具体的营养成分信息,但我们可以参考普通甜面包的营养情况来推测双料甜面包可能含有的营养成分:
常见营养成分推测
能量
普通甜面包每100克可食部的能量约为1536千焦,双料甜面包由于可能添加了更多的馅料和糖分,能量可能会更高。
宏量营养素
蛋白质:普通甜面包每100克含蛋白质约9.4克,双料甜面包可能因增加馅料而使蛋白质含量有所波动,如果馅料富含蛋白质,整体蛋白质含量会增加。
脂肪:普通甜面包每100克脂肪含量约为11.6克,双料甜面包若添加了含油脂较多的馅料,如奶油、巧克力等,脂肪含量会相应提高。
碳水化合物:普通甜面包每100克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56.4克,糖含量约为12.5克。双料甜面包若使用更多的糖或含淀粉的馅料,碳水化合物和糖的含量可能会上升。
维生素和矿物质
维生素:普通甜面包中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B族等。双料甜面包若添加了富含维生素的馅料,如水果馅,维生素的种类和含量可能会更丰富。
矿物质:普通甜面包含有钙、铁等矿物质,双料甜面包可能会因馅料不同而使矿物质含量有所变化,例如添加坚果馅可能会增加钙、镁等矿物质的含量。
由于“双料”的具体含义不明确,不同的双料搭配会使甜面包的营养成分有很大差异。要准确了解双料甜面包的营养成分,建议查看产品包装上的营养标签,或咨询生产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