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窝窝的历史起源
窝窝头的历史起源
窝窝头是中国北方地区一种传统的小吃,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窝窝头最早出现在北方农村地区,是农民们用粗粮制作的一种食物。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粮食供应有限,人们为了充饥,开始采用较为简单的方式制作窝窝头。
虽然窝窝头起源的历史不可考,但至少在明朝已经有这个名称,距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李光庭著《乡言解颐》卷五,载刘宽夫《日下七事诗》,末章中提及爱窝窝,小注说明窝窝的相关情况,由此可见窝窝头的名称在明朝就已存在,这也表明农民用玉米面做这种食品并使用该名称已有很长时间。
豌豆的历史起源
豌豆起源于数千年前的亚洲西部、地中海地区和埃塞俄比亚、小亚细亚西部,外高加索全部,伊朗和土库曼是其次生起源中心。传言豌豆汉代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中原,最初被称作“胡豆”,其名出自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书中记载“其苗柔弱宛宛,故得豌名”。
在早期,豌豆的种植主要是为了获得干燥的种子,中世纪时,豌豆常被提及,因为它是阻止饥荒的主食,未成熟和新鲜食用的绿色豌豆是近代早期欧洲的创新奢侈品。
豌豆窝窝可能的发展推测
虽然没有直接资料表明豌豆窝窝的起源,但从窝窝头和豌豆的历史来看,豌豆窝窝可能是在窝窝头制作基础上发展而来。窝窝头最初是北方农民用粗粮制作的充饥食物,而豌豆作为一种常见且历史悠久的食材,很可能在某个时期被人们加入到窝窝头的制作中。随着时间推移和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豌豆窝窝这种食品。
凉拌豌豆窝窝
食材及营养价值
食材
制作凉拌豌豆窝窝通常需要的食材有豌豆200克、面粉300克、辣椒油10克、陈醋、食盐、鸡精、清水适量。
营养价值
豌豆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蔬菜,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K、B族维生素、锌、硒、叶黄素、玉米黄素等营养物质。中医认为,豌豆还具有养肝明目、补脾养胃的功效,无论大人还是孩子,经常吃能让精气神越来越好。
豌豆窝窝的营养价值
豌豆的营养价值
维生素类:
豌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能够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抵御外界病毒的侵入,还可以美白皮肤,对皮肤有改善作用,同时能补充身体所需的机能。此外,维生素C还可促进新陈代谢。
豌豆中存在胡萝卜素,它对视觉神经有所帮助。长期使用电子设备导致视神经受损时,食用豌豆补充胡萝卜素,能调节视神经,补充视神经营养,起到明目的作用。
蛋白质:豌豆中含有大量的优质蛋白,可以为人体新陈代谢提供能量。以黄豌豆为例,其蛋白质含量为52% - 55%,蛋白的生物价(BV)为48% - 64%,功效比(PER)为0.6 - 1.2,高于大豆,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是有价值的蛋白质来源,具有替代大豆蛋白及提高食物营养价值的潜力。
膳食纤维:豌豆属于豆类,粗纤维素含量较高,这些膳食纤维素能够帮助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可缓解因宿便聚集体内造成的便秘或肥胖问题。
其他功效成分:豌豆中的一些因子有抗癌防癌的作用,它可以抑制一些恶性细胞的增长和分裂,对于抑制身体当中的一些肿瘤也有一定的作用。豌豆还具有解毒、清热、利尿的作用,能消肿胀、通乳、和中下气、解渴生津,常用于乳汁不通、胃肠不适、痔疮、脚气病等病情的治疗。
窝窝头原料带来的营养价值
通常制作窝窝头会用到玉米粉等原料,以玉米窝窝头为例,其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有助于孩子的消化和营养吸收。窝窝头一般还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粗纤维和多种微量元素、矿物质,属低脂、低糖食品,具有缓解不适、降脂等功效,适合特定人群作为主食食用。
豌豆窝窝综合了豌豆以及窝窝头原料的营养,既能提供优质蛋白、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又能借助膳食纤维促进肠道健康,是一种营养较为丰富的食品。
制作方法
第一步:处理豌豆米
把豌豆的内米剥出来后,将豌豆米冲洗干净。接着锅中放入适量水,等水煮沸后,把豌豆米放入锅中,大火煮30秒即可捞出。这一步能去除豆腥味,使豌豆米吃着更清甜。
第二步:制作豌豆汁
将豌豆米和小半碗水全部放入榨汁机中,把豌豆米搅拌成汁水,注意千万不要过滤,否则豌豆中的营养物质会大打折扣。
第三步:揉成面团
将豌豆汁和一点点食盐、面粉全部放入盆中,然后快速搅拌,搅拌成面絮后用手揉,直到将面絮揉成光滑的面团。
第四步:制作豌豆窝窝
把面团分成4克小剂子,把小剂子搓圆后,从中间按压下去,就做成了豌豆窝窝。
第五步:煮豌豆窝窝
锅中放入适量水,等水煮沸后,将豌豆窝窝放入锅中,大火煮至豌豆窝窝浮到水面即可捞出。
第六步:调味
将煮好的豌豆窝窝放入碗中,然后加入少辣椒油、陈醋、鸡精,搅拌均匀即可食用。
特点及适用场景
特点
凉拌豌豆窝窝吃着又滑又爽口,口感独特,既保留了豌豆的营养,又有面食的嚼劲。
适用场景
当家里小孩不愿意吃炒的豌豆米时,这道菜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以增加孩子对豌豆的接受度。同时,它也适合作为日常家庭餐桌上的一道清爽小菜1